下载手机汽配人

2014年汽车业四大技术趋势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15-01-16

  汽车智能引领潮流各方巨头玩起跨界
  
  汽车工业发展百年,汽车从纯粹的机械结构变为了机械电控一体化。在汽车智能化逐渐火爆的今天,众多企业都在奋力争抢这一领域的份额。从2012年起,到2014年,汽车智能化的话题逐渐进入了高潮。不论是博世、德尔福、大陆等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还是英飞凌、飞思卡尔、意法半导体等半导体厂商都在该领域持续发力;甚至连谷歌、苹果等IT公司也玩起跨界加入进来。
  
  在国内外多次行业调查中,智能化是未来汽车演进的最主要趋势。相比新能源这类电池和充电设施存在“硬伤”的技术,智能互联则因全球范围内的智能硬件及物联网迅猛发展而不断爆发消费热浪和应用热点。
  
  根据统计资料,汽车产业领域近年来超过90%的创新都与汽车智能化系统相关,这一惊人比例大有超越新能源汽车热度的趋势。各国和车企纷纷着手汽车智能化和车联网相关技术开发和实用化。
  
  2014年,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出现,新的参与者跨界入局,新的商业合作模式推陈出新,智能互联已成为新一轮最大的技术发展潮流,预计会延伸至下一个十年,成为汽车技术更新与变革的主旋律。

 

  
  更切实际的创新主动安全的崛起
  
  今年,宝马、奥迪、奔驰等多个车企都宣布了各自的自动驾驶完成时间表,一些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巨头,甚至开始在中国的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然而,自动驾驶所面临的并非技术瓶颈,而是方方面面的法规、责任、成本问题。因此,相对还比较遥远的自动驾驶,主动安全才是更切实际的技术。
  
  提到主动安全,消费者的认知度尚且有限。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我们想到的首先是它的基础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在此基础上,结合摄像头、传感器,则诞生了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偏离警告(LDW)等系统。随着零部件厂商的技术进步,传感器的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以及抗干扰能力变强,主动安全系统预防事故的成功变高,系统的成本降低。这为其下一步普及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据盖世汽车网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31%的参与者认为,未来五年内,整车厂主动安全产品的装配比例将在50%~80%左右。“目前高档轿车的主动安全装配率大约为14%,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汽车的主动安全市场容量将增加3倍,远超其他技术。”一位全球知名零部件厂商的高层管理者如是说到。此外,明年在CNCAP新推出的版本中对主动安全系统做出要求,而该版本的CNCAP或将在2018年实行。
  
  事实上,在今年欧洲出台的“2014~2017EuroNCAP”新规中,安全辅助项目已经得到了大幅强化,不具备安全辅助系统的车辆,将无法获得五星评定。而2016年之后,针对行人自动紧急制动的主动安全产品,将正式列为评定指标之一。所以主动安全产品的研发与配备,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技术发展方向。

 

  
  节能减排压力剧增涡轮增压大行其道
  
  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长,全球节能减排压力剧增,世界各国都在为此努力,发动机的排量正在日益变小。为了减小排量后保持,甚至超越原有的动力性能,涡轮增压技术已经逐渐普及,今年,它更是红到发紫。从2015沃德十佳发动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宝马i3的电动机和现代Tucson燃料电池车的动力是非传统内燃机之外,其他的8款发动机中有7款都是带“T”的。
  
  随着汽油涡轮增压技术的推广,欧洲市场涡轮增压器的覆盖率到2018年可达到67%左右。在中国市场,得益于汽油发动机市场对涡轮增压技术的积极采纳,涡轮增压的市场覆盖率预计将从2013年的22%增至2018年的33%。在北美,搭载涡轮增压器的新车预计在2018年可达到当年汽车总销量的31%,印度则将达到53%。
  
  行业内专注于涡轮增压领域的零部件企业在2014年也大肆发力。例如,霍尼韦尔在全球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推出了超过100个新的涡轮增压应用,其中涉及了20多项涡轮增压新技术;博格华纳近年相继推出了双流道涡轮增压器、可调两级涡轮增压系统、旁通式涡轮增压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三级可调涡轮增压器等新技术,今年,其在太仓的涡轮增压器新工厂也开始运营;2014年年底,博世马勒(博世与马勒的合资公司)合资涡轮增压项目正式启动在华首家工厂。
  
  2014年,涡轮增压厂商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一场涡轮增压“热身赛”正在拉开帷幕。2015年,这场竞赛将变得更加白热化。

 

  
  轻量化的材料变革汽车塑化日渐普及
  
  汽车排放和油耗法规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鼓励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技术进步,尤其是轻量化技术。据研究表明,一辆轿车的自重每减少10%,燃油消耗量就降低6%~8%,C02排放降低5%~6%。从当前汽车使用的材料来看,无论是外装饰件、内装饰件,还是功能与结构件,除了传统的金属材料轻量化之外,已经能看到更多塑料材料的影子,汽车塑料化正在成为当今国际汽车制造业的一大发展趋势。特别是2014年,这一趋势正愈演愈烈。
  
  为了顺应这一趋势,相关的零部件供应商在2014年也进行了大动作。塞拉尼斯、博戈、延锋彼欧、巴斯夫、奥姆尼塑料等专注于这一领域的企业,或推出了新的技术,或新建了塑料组件工厂。
  
  根据近期的调研数据显示,在3,450位参与调研的业内人士中,有89%看好汽车塑化技术的发展。原因有很多,首先,塑料的比重在0.9-1.5之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比重也不会超过2.0,而金属材料的比重则高得多,A3钢为7.6、黄铜为8.4、铝为2.7,因此塑料无疑是减轻车体重量的有效途径。其次,除轻量化外,塑料设计空间大、制造成本低、功能广泛等特性加上技术的不断突破,亦促汽车在安全性和制造成本等方面获得更多突破,因此受到车企的逐步重视和偏爱。另外,有业内专家指出,车身在安全性设计时希望能够通过结构的变形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以塑料制造的车身,只要结构涉及合理,制造工艺得当,其安全性比金属材料车身要好。
  
  汽车塑化虽然面临高强度及高性价比材料的供给、外观不够炫丽等技术阻碍,但绝对是一项“利大于弊”的技术。其中,外观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今后技术的成熟,“利”也将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