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中国重卡的核心竞争力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08-17
  中国的重卡从九十年代初年到现在,屈指也成了个甲子,时光如梭。到底重卡的发展有无新意?有无可以茶余饭后的聊资?中国重卡的核心竞争力做得怎么样?带着种种疑惑,让我们走进中国重卡。

  如今的中国重卡可以讲非常的热闹,国内市场对汽车的高增长需求,正引导本土汽车企业生产能力进入全面增长的过程。技术体系、营销体系、经营理念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好像是中国足球队,今天学巴西,明天学荷兰,后天学法国,如此种种煞是好看。中国的重卡老总是将摸石头过河运用的最为恰当行业人群,近段时间重卡企业经历广告战、价格战、终端战、促销战、吵作战等市场五部曲,有如新年音乐会的酣畅。在各企业普遍感觉缺乏全新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能力,你可曾知道中国重卡真正缺失什么?急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保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就是要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大多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被跨国的合资企业所掌控。例如重型卡车大到发动机小到进口的油封、转向机如此等等,其核心的知识体系在母国,这些母国就是汽车的传统强势国家,想想这些国家怎么会安心让你所学来他们的核心技术,说中国是汽车的全球车间,我认为并不为过,要想使中国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卡制造国,就必须使母国的技术体系和知识体系源源不断向中国流动,坐下来,认真分析:我们在这方面仅凭去求别人将核心能力转让给你,那是痴人说梦。或者凭借我们的诉说,让外国人相信,那也几近不可能。我认为欲逼其就范,只有让他感受到:这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之痛。只有实实在在的竞争,市场才是硬道理。

  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充分竞争的环境,使国外的驻华企业、合资工厂拼命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出一种让其欲罢不能的市场氛围,同时也应给予积极的指导,促使其母国的生产技术向中国的涌入。现在重型卡车中全球品牌悉数对中国市场摩拳擦掌,但是为什么举步不前亦或是有种思量?我认为,就是重型车市场的不规范化,2003年全国重型车销售25万辆,其中进口车却仅为8千余辆。如此的市场也只能让老外裹足不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的网络化的建成,对安全性、可靠性重卡需求的增加,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如何将自有的品牌与外来的舶来品有机的结合,使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的重卡,我认为正在做冲刺,可以讲:现在就是一个关口的瓶颈阶段,如何冲破?如何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值得深思。中国的重型卡车从3万来辆到目前30万辆,我认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问题确实值得思索。我们的用户群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最初的国有集团消费到目前以个体为主的消费大军,应用主体发生变化。使用车型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以解放、东风为主的消费车型逐步过渡到斯太尔平台的车型上,这种变化是可喜的。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国家汽车产业15规划的出台,扶植一汽、二汽等主要平台成为政府的走向,但市场的应用却是大吨位车辆在逐步走高,各项生产指标翻番。国家有些部门熟视无睹这种现象,还在津津乐道这种情况的出现,市场不会以部门的意见为指针,国家应该进行总量调控,避免出现大的供需失衡,并有意识疏导用户进行多轴、大吨位车辆的购买。市场风云变幻,关键只要能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我认为:目前应加大斯太尔平台、进口合资平台的竞争力度,通过有效的竞争,使其价格更贴近,性能较以前有大的进步,真正意义上,是中国产品快速达到更高平台。唯有竞争是出路,唯有竞争出真知。竞争越多对于用户受益,对于我们的民族重卡而言也是一件幸事。

  提高国内厂商自身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我认为中国队关键在于零部件的研制与开放上,有种说法:中国的零部件落后欧美20年,整车落后30年,正是由于零部件的落后,才会造成中国的整体车型的全面落后,应该讲:随着中国重卡的高速发展,配套行业的大发展将会摆上议事日程。中国的重型车发展,因为一方面保护了大集团的利益,从我国近二十年的重型车发展来看:重型车作为生产资料,发展是迅猛的。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国家的一些政策致使在重型车选用上有太多人为因素,有太多人治因素。要引入竞争对于重型车的发展长期来讲是很有功勋的。开放的市场、引进各种资本进入市场竞争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自身的强化发展是会加快老外来对产品进行提升的,这就是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努力来迫使其就范,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的界定,在保持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核心技术将会流入中国。

  说到这里会有人指出:国家在这种变化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来面对市场?我认为:对于国家而言,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通过宏观调控来营造一个积极的、合理的运营空间鼓励竞争。

  在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当中,厂商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有机的结合。一味的简单意义上的拿来是不会成功的,必须有一个历练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乃至融会贯通是必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及知识品牌,掌控自己的汽车工业,与跨国公司共同完成国内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的消费空间是值得想象的,中国巨大的消费群体应该来讲为我们重卡厂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一个与本地消费群体融合,培育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时间。这样来说:目前中国的重卡厂家不是多了而是不够,大家业应风物长宜放眼量。应该有一种胸襟与抱负,我们的对手不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应该在重卡领域做足自己的文章,反映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重卡的营销同样也需要个性,也需要标新立异,需要专字做文章,需要有创新。
中国的重卡随着市场需求的拉动,还将会继续高歌一路,但冷静的分析,什么是重卡真正需要的?唯有核心竞争力。
培育自主品牌、培育自主知识品牌将会成为中国重卡厂家的共识,如何在短期之内尽快壮大自身,不致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掉队才是真正需要认真谋划的。

  中国的重卡企业现在到底应该做什么?

  中国重卡厂家充其量不到三十家,这么有限的厂家将目标市场极其同质化,生产的产品高度一致,产品线同化,在一个狭小的胡同中竟然涌入大量的竞争,只好将附加值高的产品组合拱手相让给老外,想想都觉得可惜。

  中国的重卡每年的近30万辆,并没有给各企业带来质的飞跃,产品的进步较之乘用车太慢,各家企业的价格竞争不亦乐乎,重型卡车在产品总成方面: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架等系统上做出一定的研究,以期在此方面能有所提高。重型卡车为什么质量反馈比较多,因为作为生产资料而言,厂家现在进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价格竞争,成本的压力让厂家举步维艰,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就是用户对于产品的性能、质量等方面的高要求,因为重卡的配套厂家受规模限制,做的都不是很大,主机厂很难通过要求使得上游配套厂,产品一方面利润率低微,又需要性能优异的产品,难以为计。

  重卡能够将一方天地维持到今天业已相当不容易,国家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有一个大禹治水的精神与策略,通过疏导、调控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我认为当前关键就在于配套零部件,通过做足专、特的文章,尽快形成特色、规模的配套总成厂家,真正在此具有核心竞争力,才应该是当务之急。

  解放、东风通过国家的呵护,现在业已成长的到了一定的环节,国家对此就应该采用完全市场的运作,真正意义上去断奶,你能护着走多长时间。真正到了狼来的那一天,也只能图呼奈何。

  我们的罗列就是呼唤中国重卡完全做大的那一天的尽快来到,呼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能够早日出台。

  看看我们的邻国与周边,可以讲大家在处理者些方面都不是很好,一种是东南亚包括南亚的印度,由于采取一味的拿来,致使没有自身的品牌,另一种韩国,采取保护自身品牌,由于出现金融危机等方面原因,这些年也是急转直下。

  我们究竟采用什么模式?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到底那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我认为:没有常法可循,关键看是否有力发展?现在重卡市场欣欣向荣,方兴未艾。市场上浮躁之气相当严重,从2003年到现在,你看吧,重型车市场兴起了大面积拿来之风,一时间,驾驶室日新月异,都是在豪华、漂亮上大做文章。没有对车辆本身带来质的飞跃,重卡的差异化——到底有多远的路要走?经常让业界的人士发出遮阳的慨叹。但是你拿来进口产品就能横扫天下吗?也不尽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营销讲领先半步理论,我们应该创造环境带着用户去打造事业,否则只能是阳春白雪。

  在此无意对中国重卡评头论足,只是希望能够真正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做好专业的文章,有些事情不是仅凭一个规模就能打败对手的,真正意义上需要我们扑下身子,从小事入手,精耕细作、强化自身,有些事情是需要有放弃的大智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需要一定的胆识。哪些是自己的目标群?哪些是自己的财神?是需要认真测算的,还不得半点虚假。祝愿中国重卡早日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真正成为中国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