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零部件业内外交困 新产业政策远水难解近渴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08-17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在名为政策目标的第一章中列举:要“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然而这条本应让零部件企业欢欣鼓舞的政策,却遭到意外冷场,记者采访的一些零部件企业大都只表示“谨慎乐观”。

  两头受气

  深圳一家汽车电子产品企业的人士认为,新产业政策第十二条专门把支持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单列出来,这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新政策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支持措施,究竟会对他们企业带来怎样的利好,还要等配套规定出来之后才能判断。其他一些零部件企业人士也都表示,新产业政策在许多地方对支持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表了态,但并没有谈到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而面对众多的实际困难,零部件厂商也并不指望一纸政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一汽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田雨时大倒苦水,称国家有关部门不仅长期忽略了对零部件产业的关注,甚至要求零部件为整车合资做出牺牲,他一口气历数了国内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中资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受到外资企业的严重挤压。根据2003年的有关数据统计,进口零部件多达60多亿美元,相当于国内零部件总值的30%左右。而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整车合资企业却又是大搞KD生产,这两年上市的新车型,大约有70%是采用KD的方式生产。

  在此前提下,中资零部件企业很难挤进整车合资企业的配套体系。虽然不断有新车上市,但这些国内的所谓新车,在国外早就上市了,相关配套体系也早已建成。中资零部件企业要从头做起,而跟进来的外资配套企业却早已轻车熟路,根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零部件事业部总经理欧阳洁对此也有同感:出于整个集团的利益来考虑,零部件受到了整车的严重制约,集团重点考虑的是整车的发展,零部件的发展在资源和投入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制约,在规模方面,光给集团的整车做配套可能吃不饱,但想跟其他的整车厂家拓展合作又受到集团的严格控制。此外,整车现在的竞争更是把成本压力转嫁给了零部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郭孔辉认为,零部件问题的症结在整车厂身上。“整车合资带来成群外国独资零部件企业,外资控制的整车厂把好处都给了他们,对中资的零部件企业很难有带动的作用。”

  背水一战

  对于国内零部件企业关心的KD生产问题,新产业政策虽然对进口特征认定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业界原先期望的对零部件进口构成整车特征的征收整车关税等规定并没有出现,甚至连国产化率必须达到40%等原先有的规定也不见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钱平凡就曾建议逐步取消国产化率的要求。他表示,国产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护了落后,没有这种保护,反而能刺激国内的零部件企业迎头赶上。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徐秉金回忆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机械总公司提出在零部件生产方面要搞100个“小型巨人”,一个“小型巨人”就要投一个亿,当时在国家计委就有争议,因为没有那么多钱去投,后来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没搞起来。看来,靠国家扶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现在不少中资零部件企业对新产业政策中关于整车发展方面的规定非常感兴趣,他们最乐意探讨的往往是整车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专业化水平、整车及零部件进口的认定等话题。“整车企业如果能有更多自己的东西,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更大。”一家中资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道出了他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