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连续三年下滑 福田十三五将转型乘用车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16-02-23
  受商用车整体市场较为低迷因素影响,福田汽车业绩加速下滑。但这一中国商用车企龙头2015年部分乘用车销量反倒百倍增长,加码乘用车业务以实现转型或成唯一出路
  
  近年来国内商用车市场整体较为低迷,就连“龙头老大”福田汽车也大受影响。福田汽车已连续三年出现净利润下滑,2015年下滑幅度较上一年加剧,同比下滑41.45%,仅为1.61亿元,这一数字是三年前同期的10.3%。
  


  净利润持续负增长,使得这一规模最大、旗下品种最多,被评为“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的商用车企开始谋求转型。福田汽车发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15年旗下乘用车中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UV)与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均增长百倍以上。
  
  福田汽车为何连续三年出现净利润下滑?商用车产销量下滑的原因是什么?身为商用车企龙头的福田汽车为何要向乘用车市场转型?对此,福田汽车书面回复了记者采访提纲,对以上问题一一做出回应。
  
  商用车销量下滑

  
  主营业务为各类货车、客车生产与销售的福田汽车早在1996年便已成立。1998年上市之时,福田汽车年度营收只有21.86亿元。2010年是福田汽车上市以来获得营收最多一年,达534.9亿元。然而,自2011年开始,福田汽车营业收入便持续负增长,2015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已降至255.4亿元。
  
  在营业收入下滑情况下,福田汽车的净利润也自2013年开始持续下滑,2015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同比下滑41.45%,为1.61亿元,这一数字为三年前同期的10.3%。目前已有部分上市车企公布了2015年业绩快报,福田汽车不在此列,其向本报记者回应,因还未公布年报,目前还未有2015年净利润大致数据范围。
  
  此外,自2014年起,福田汽车扣非后的净利润持续表现为负值,2015年前三季度其扣非后的净利润为-3.1亿元。
  
  扣非项目都有哪些,以致福田汽车扣非后的净利润为负值?福田汽车亦对本报记者表示:扣非项目来自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因不可抗力因素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以及其他营业外收支项目。
  
  而对于净利润为何持续下滑,福田汽车向本报解释:“公司营业净利润的下滑主要是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公司为了满足提升产能的需求,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完成后其产生的固定性费用增加;二、2013年开始,整体商用车市场低迷,加之受排放法规升级的影响等,公司销量难以达到公司的产量规模,因此,降低了公司的毛利水平;三、由于公司产品研发的需求等使期间费用增加。”
  
  整车销量下滑是福田汽车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福田汽车曾发布产销数据显示,2015年整车销量同比减少11.72%,其中各类货车销量均有所下滑。客车业务中部分车型销量也有一定幅度下滑。
  
  未来将向乘用车转型
  
  全面下滑,客车总销量也未有明显起色,但乘用车销量却突飞猛进。
  
  据福田汽车产销数据快报显示,2015年乘用车中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UV)销量由7辆增加至1184辆,交叉型乘用车销量由57辆增加至10322辆,分别增长百倍以上。而福田汽车现除有若干类轻客与皮卡外,还有自主SUV品牌——萨瓦纳,小型多功能车MiNi迷迪,MPV伽途。2015年基本型乘用车生产销售尚属空白的福田汽车方面告诉记者,其轿车生产资质正在申报中,也就是说不久后这一商用车的龙头企业也将开拓轿车市场。
  
  而福田汽车已将大力发展乘用车作为转型的重要战略。福田汽车向记者表示,2015年乘用车产量增加以及市场表现较好也是公司向乘用车转型战略实施的成果,坚定了公司未来在乘用车业务发展的信心。
  
  为何商用车企龙头要向乘用车转型,福田汽车方面告诉记者:“这一转型战略的提出基于中国的商用车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商用车在汽车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至今年的15%左右,未来增长空间不大;但是,未来十年乘用车仍处于黄金成长期,发展空间巨大。中国汽车产业环境已进入整合加速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低端产品将陆续退出市场。”
  
  未来乘用车在福田汽车的产品结构中将多重要,占比会达到多高?福田有关人士曾向媒体透露:拓展以小型MPV、SUV为代表的乘用车市场将是北汽福田“十三五”期间重点战略转型之一,福田计划将其产品线由目前商用车占绝对主导转型为商用车、乘用车并举,计划到2020年实现乘用车对销售贡献度达30%。
  
  这一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的商用车龙头企业未来将如何转轨?福田汽车向本报记者表示:“福田公司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提出战略转型与结构调整,坚持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业务由商用车向乘用车转型,结合市场需求升级和国家排放法规要求,产品平台结构进一步向中高端发展,有计划的实现结构调整,实现消费类乘用车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