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陈清泰谈我国汽车工业发展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08-17

    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言时呼吁,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对未来十年、二十年汽车大量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有所觉醒和准备。如果对“汽车社会”的到来准备不足或引导不当,会带来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灾难性后果。他提出,我们在研究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时候,必须认真研究和认识它的外部性问题。

    汽车将改变人的生活
    陈清泰说,根据国际机构研究,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会增加1.02%一1.9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2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北京、深圳、广帅I等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急剧上升,中国已开始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结果显示,按保守估计,中国汽车保有量将在2005年达到3356万辆,2010年达到5669万辆,2020年达到13103万辆。可以预计,在未来5—10年里,中国将逐步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

    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本身。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生活节奏,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并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

汽车社会面对三大挑战

    陈清泰认为,在走向汽车社会的进程中,我国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尽早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首先是来自能源问题的挑战。2000年,我国机动车消耗的石油为6560万吨,约占全国石油总消费的三分之一。据预测,2010和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由于国内的石油储藏量和开采量有限,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这种能源的对外高依存度将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

    其次是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日趋上升。2000年一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300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也达到了380万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
    再有就是来自交通问题的挑战。目前,在交通高峰期,北京等城市一些主要道路的汽车拥堵状况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从社会角度看汽车

   陈清泰表示,汽车社会是个全局性问题,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汽车投资和生产层面的问题。政府关注的重点必须从汽车产业转移到汽车社会,从未来汽车社会的角度关注汽车产业,从汽车产业的发展看待汽车工业。必须加强对汽车普及外部性的关注和研究,要认真研究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认真关注汽车技术,特别是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进展,我们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他指出,外部性的改善和防止。政府负有重大责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政府管理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具有关键作用。具体地说,对汽车产业的调控要尽快实现几个转变,即从关注生产转向关注消费,从关注产业转向关注社会,从关注微观转向关注宏观,从人治转向法治,从管制转向服务。一句话,要从重视产业政策转向社会政策。以此为指导思想,才能更快地实现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转变,更好地发挥汽车产业对宏观经济及现代化的推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