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穿行底穿行底特律:转折关头的零部件巨头德尔福特律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08-17

几个月来美国车都底特律地区一直笼罩在沉闷的气氛中,自“9.11”以来,为挽救可能进入冰冻期的汽车市场,美国汽车三巨头使出了副作用极强的解救药——零首付,虽然借此拯救了北美车市,维持了美国庞大的汽车生产线不停运转,表面上仍维系住了巨大供应链的生存,但是落下了严重的内伤。在制造利润早已成鸡肋之时,主要利润来源的金融业务源头被缩水大半,经营利润急剧下滑。去年令人记忆犹新的全面价格战,迫使汽车巨头企业在可怜的制造利润的鸡肋上又被刮掉了屑肉。 

  今年过半又祭起了“雇员折扣计划”。这种变相价格战,雪上加霜,三大巨头都只能退到盈亏平衡线上玩跷跷板,忽亏忽盈,使得华尔街频频发出“坏绩”评级。 

  北美几大汽车供应商巨头企业也都被拖入这潭经营亏损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原先长期存在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老企业病”——企业长年积类退休职工数目庞大,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巨额开支须按常支付,成为永难填满的财务窟窿,这已经变成了企业和社会的双重问题。大企业开源节流的救急惯招无非就是降薪、裁员与关厂,目前这三招投鼠忌器无法祭用。不久前通用汽车CEO瓦格纳在内部经营会议上宣称要砍掉2.4万个职位,并在2008年前关闭数家整车厂,但在全美联合汽车工会(UAW)警告的掣肘下,整车厂家至今不敢轻举妄动。众多企业度日如年。此时此地,汽车行业在呼唤企业的“拯救者”出现,企业董事会、股民和华尔街都也在冀盼“救世主”出世来止血康体,就象20年前克莱斯勒陷入困境时李·艾柯卡挺身力挽狂澜,成就一时举世英豪。 

  “拯救者”的空降  

德尔福全球总部场院

  在汽车三巨头的“帅座”尚未松动之前,却在美国最大的系统部件供应商巨头——德尔福公司空降下一位久经沙场的抄盘老手——史提夫·米勒(Robert S. Miller),7月1日起就任德尔福公司董事长兼CEO,同时任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德尔福公司战略委员会主席。一时间全美主流汽车媒体聚焦于此公,试图从他的片言只语中捕捉他的解救妙方。作为最新出炉的《财富》500大企业排名第160大的企业,在全美150大汽车供应商中长期位居第一,德尔福全球员工多达18.65万名,对这类巨型企业的“脱困”之道都是可供全行业所借鉴的。

  米勒来历复杂,从整车企业的福特汽车公司做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尤其在克莱斯勒期间,作为CEO艾柯卡的首席谈判代表卓有成效地操盘重大的财务和金融方面与联邦政府和各路金融机构的谈判,最后位拜副董事长和CFO。他前后三次做过一级供应商“辉门”(Federal-Mogul)CEO和其他多家企业的CEO。主要从事这些公司的复苏计划,属于“救生员”型的处理企业经营危机的公认高手。这次德尔福搬来这尊“空降司令”显然对如此横贯整车和零部件大企业高管经历的米勒寄予厚望。但企业也得给他开出年奖金300万美元加年薪150万美元的高额报酬支票。长期担任德尔福董事长的J·T·巴腾伯格三世原定今年正式退休,接班的反倒是年龄更长一岁的米勒,原先已经内定好的JT接班人,现任总裁奥尼尔因这段特殊时段并未按部就班直升CEO,说明特殊时期需动用特殊人才来力挽狂澜。

10天前的7月28日,正值米勒荣任董事长不到一个月,由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的汽车专业媒体一行11人访问了位于底特律地区的德尔福全球总部。米勒董事长在百忙中特地拨出半天时间分三批接受了亚洲专业汽车媒体的采访和交流。笔者碰巧在今年年初隆冬时节在此总部聆听过风度儒雅的前任董事长JT对德尔福全球业务的概述和对中国业务发展的精辟论述,时隔半年在酷热时节又聆听了新任董事长的阐述。虽然中国市场对德尔福的全球战略极其重要,但初来乍到的新董事长不可能在此时此刻此地与亚洲四国记者畅聊对中国市场业务的展望。而且媒体也更愿意听到米勒对严峻挑战的应对之策。 

  针对媒体共同关心的采访话题,米勒概述为几点:一是德尔福应该在高收益/高附加值、有着良好市场发展前景、有着高增长潜力的产品领域做重点拓展。亚洲市场很重要,符合高增长和高收益的特点;二是对大路货的产品线要逐步退出,重点要放在高新技术产品线上,比如未来1/3的新产品生产将侧重到电子产品上。同时,产品的生产线要尽量外移到低成本国家,扭转北美业务的被动局面,努力在尽短的时间内解决好高人力成本的问题和北美市场巨额亏损带来的损失以及解决与全国汽车联合工会矛盾的问题;三是极其重视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关系,取得更大的协同效应;四是高度赞扬了前任董事长及德尔福的创始人JT,在德尔福从GM剥离出来十几年所做的巨大努力,理顺了与GM的配套关系,拓宽了全球客户的配套市场,使非GM业务配套量业务量超过了50%。 

  当回答笔者所提出的何以看待以丰田为主的日本汽车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看法时,米勒坦率地回答道他本人也欣赏日本供应链体系的成功之处,早在克莱斯勒公司时,他就研究过日本生产方式和供应链方式,在零部件企业辉门公司时也与日本整车企业打过许多交道,但国情体制的差异,汲取其他企业的长处时在本土适应性上还是存在问题。米勒还幽默地称他被业内封为拯救专家也是无心插柳之为,并不是从开始就人为去朝此方向努力的,身经数战后自然造就了业内口碑。米勒只身“空降”到德尔福,并未从外面带来他自己的班底,也未清扫旧班底。这也是他以前一惯作风,紧紧依靠原来企业高管层和员工齐心合力去恢复好企业的经营状态。 

  “病灶”根由   

德尔福电子产品测试线

  至今为止,行业内基本肯定当初通用汽车把德尔福划出分灶吃饭是符合市场运作机制的,依附与福特汽车的伟世通公司也如法炮制,不能因为现在这两个家部件巨头经营困难就否定当初的分离决策。如同藕断丝连,首先归入到德尔福的许多员工在通用汽车时就是UAW的成员,这就埋下了今后剪不断理还乱的根源。UAW成员的待遇是全美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原由在于美国汽车业兴旺了六十多年,汽车公司赚了大钱,当初UAW极力为工会成员争得合理的经济权益是有道理的。谁料星转斗移,近二十多年来汽车行业好景不常在了,整车企业利润逐年缩水,而UAW却高调继续要求其成员薪酬逐年增高,同时作为老企业的退休员工越积越多,大量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必须照付不误。即使GM仍为德尔福的最大客户,作为独立供应商还是处在被动不利地位,同样受到GM不断降低采购成本的压力,而德尔福的UAW成员却在工酬、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方面仍然向着高标准的GM看齐,侵蚀掉企业大块利润。

  从外部因素看,日本、韩国企业近三十年来不断蚕食北美市场的份额和利润,使得美国三巨头的市场占有率日渐收缩,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产销量连年逐渐下滑导致工厂减产,直接拖累到德尔福等许多供应商,一损俱损。“内忧外患”逐步把这些当初伴随着三巨头一荣俱荣的供应商过早地逼到经营险境。另外从专业角度看,德尔福脱离通用汽车时把庞大的配套企业照单全收,许多专业配套企业在进入公开市场竞争中显得经营乏力,逐渐成为德尔福的包袱。内部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拖累了许多经营良好的企业,通过不断清理变卖缺乏竞争力的部分资产也只能获得局部的解脱。历史和现实的内外多种不利因素促使有着庞大身躯的德尔福在资产平衡表上的数字显得越来越难看。但是从德尔福经营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族群的案例上看,可归纳出一些特点,凡是离开美国本土在海外经营的企业,或者新建的和摆脱UAW掣肘的企业基本都经营顺当,这就指明了德尔福的脱困方向。 

  治理偏方 

  把米勒董事长所阐述简略要点进行解读,就能清晰看到德尔福的前途出路所在。当务之急肯定是要与UAW摊牌谈判,解决劳工成本过高的问题。原来在企业顺境时,反而没有与UAW摊牌的筹码。现在企业处于困境反而使得米勒手中有牌。如果因UAW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累积亏损直到关闭工厂,UAW何以对其成员交代。因为UAW保护其成员利益的大前提,是要在企业生存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UAW面前也有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企业生存。其次德尔福要与老东家GM重开谈判,妥善处理好分家时的陈年老帐。作为与德尔福处于同样困境的北美第二大供应商伟世通公司最近取得了重大谈判进展,要把一些亏损企业的包袱扔还给福特汽车。德尔福是否也如法炮制或者做某种变通,就看米勒的新招。前董事长JT因长期担任过通用汽车的副总裁,与通用汽车渊源太深,对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动手术反而显得更困难些,而外来和尚米勒没有与GM有任何历史瓜葛,可以不背包袱与通用汽车开谈,就象前几年戈恩只身空降到日产汽车中,大刀阔斧进行财务和供应链等整治反倒能取得骄绩。 

  不管怎样,先处理好与UAW和通用汽车谈判终究是属于德尔福的被动防御之术。要保持德尔福的基业长青必须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术,实际上在这方面前任董事长JT在任期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比如积极开拓中国、印度这些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迄今为止,德尔福已在中国建立了11家生产性企业,对德尔福的全球产销量和利润表贡献显著。在新兴市场积极开拓是摆脱北美困境的重要良策之一。这次亚洲记者团特地走访了德尔福在墨西哥的三家大型生产企业,这仅是德尔福在当地设立的五十多家企业中的零头。在美国接壤的“后院”进行超大规模投资生产,既避开了UAW困扰,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又没过高地增加给北美整车厂供货的物流成本。通过墨西哥生产基地对地处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州的数家整车新客户更为贴近和凸现地理优势,比如美国现代、梅赛德斯-奔驰等整车厂,当然底特律的组装厂也受益。同时也实现了德尔福的多元化客户群经营策略,逐渐降低为通用汽车配套的比重,规避配套比重单一化的风险。 

  德尔福除了被动防御和主动进攻的两大“脱困术”以外,已经在实施更为前瞻的“超越术”。这不仅仅在解决汽车业务中的鸡蛋不往一个篮子里装的问题,而且是不把鸡蛋往汽车业务篮子里装的新课题。原因就是汽车领域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德尔福投巨资开发的技术如果只用于汽车领域产品就仅能获得一种收益。但如果不仅做“加法”而做“乘法”,把新开发的技术应用到非汽车业务领域,比如家电类产品、计算机类产品、医疗设备等,就能起到倍增经济效应。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技术本来就很广泛,普适性很强,别的行业同样需要大量类似的尖端应用技术。比如德尔福将汽车上的热能系统技术稍做变通,就可应用于大型台式或立式计算机主机的散热系统上。一些汽车线束集成新技术可应用于特殊医疗器械上。 

  我们走访了德尔福总部和墨西哥工厂期间看到汽车音响娱乐系统方面已经开发了新技术产品,比如开始大批量进入市场的卫星收音机从去年的一百万台产量迅速提升到今年预计五百万台的产量,市场前景越来越看好。这类新产品不但可以大量进入OE市场,而且可以大量进入类似随身听之类普通消费品的巨大市场,同时,新一代的互联网收音机也即将完成研发。德尔福已经把这些较为先进的技术产品的研发放到了设在墨西哥的研发技术中心运作,新产品的生产也放到了墨西哥的工厂,产品将满足北美的OE市场,也可供全球的OE市场和消费品市场。这种“超越术”就是德尔福走出北美困境的良招。 

  我们通过德尔福近期改革可以看到,任何国际大企业随着市场变化和环境变化都会交替遇到顺境和逆境,关键是如何走出逆境再续辉煌。整车企业日产汽车的复兴已经荣耀地进入了汽车发展史册,现在再看米勒董事长如何与戈恩CEO异曲同工书写零部件巨头的“振兴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