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宇通:打造客车安全的中国样板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13-11-11
  在2013年的比利时客车展上,宇通客车展出了两款专门为欧洲市场研制的新车型——ZK6121HQ校车和ZK6938HQ城间车。这两款车都已通过欧盟认证,拥有10多项主被动安全装备,包括国产客车上还不多见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ESP)、第二代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ECASⅡ)、发动机舱固态氮驱动自动灭火系统等,让人们看到了宇通客车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安全技术水平。  
    
  最前沿  
    
  对于汤望而言,宇通客车能够顺利通过严格的欧盟客车安全认证完全是意料中的事。作为宇通客车技术研究院院长,他很清楚宇通多年来在客车安全技术方面的积累和储备情况。“在客车安全技术的研发上,我们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瞄准的是欧洲顶级水平。”他说。  
    
  长期以来,欧洲始终站在国际客车技术的最前沿。在客车主被动安全技术方面,欧洲已制定发布了电子控制制动系统(EB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高级紧急制动系统(AEB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前向防撞预警系统(FCW)等多项行业标准或法规。汤望告诉记者,宇通客车安全技术瞄准的就是这个前沿。  
    
  2011年,宇通客车发布“超级安全3+1”系统,在我国客车行业投下了一颗主动安全技术的“重磅炸弹”。“超级安全3+1”中的3,即电子控制制动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这3项是当时欧洲客车主动安全装备的代表。”据汤望介绍,“‘超级安全3+1’系统的发布,标志着宇通在客车主动安全技术上实现了与欧洲同步。”  
    
  根据欧洲相关法规,从2013年11月1日起,新上市的客车必须配备高级紧急制动系统和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对此,宇通也早有准备。2013年1月,宇通在北京集中发布了四大类共16项主动安全技术,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和前向防撞预警系统、疲劳驾驶预警系统(DFW)等一起,构成“智能预警系统”的核心。  
    
  “中国风”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宇通客车安全技术的全貌,瞄准国际前沿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根据中国市场特殊情况研发了多项独创技术,并在国际成熟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二次开发。  
    
  对此,汤望解释说:“我国的客车运营环境与欧洲有很大差别,客车安全技术不能完全照搬欧洲。”  
    
  宇通首创的载荷显示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我国,公路客运企业利用客车行李舱进行小件货物运输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客运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然而,运输货物容易造成车辆超载,为行车安全埋下隐患。“有了这个系统,客车每个轴的载荷都能一目了然,而且在板簧客车上也能用。”汤望告诉记者。  
    
  针对国内客车用户的承受能力,宇通在客车安全技术上还做了很多低成本的适应性改进和优化。在欧洲,客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都是基于EBS的。和ABS相比,EBS的应用条件更加苛刻,只能用在盘式制动器上,而我国还有大量采用鼓式制动器的客车。为了提高这部分客车的主动安全性,宇通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了低成本的ABS+ESC系统,即基于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欧洲地域较小、人均汽车拥有量较高,客车主要用于旅游,使用强度低,用户对成本不太敏感。相比之下,我国客运缺口比较大,客运公司对运营成本非常敏感。如何在满足高客运量、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客车的安全性,一直是行业很关注的问题。”汤望表示。  
    
  持久战  
    
  公开数据显示,宇通客车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左右投入研发。按照宇通客车销量和销售额增速,研发投入显然也在快速增长。  
    
  汽车技术研发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块。汤望告诉记者,在这两方面,宇通都很舍得投入。  
    
  为了提高研发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宇通先后购买了300多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软件,形成了包括前碰、侧翻、座椅、操控稳定性、轻量化、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仿真系统。  
    
  为了新车定型,宇通客车每年都要进行大量侧翻试验。仅2011年,用于侧翻试验的就有40多辆车。  
    
  为了对仿真设计结果进行验证,考察产品的结构安全和吸能效果,宇通客车多次进行正面碰撞试验,包括闻名全国的“校车第一碰”。每碰一辆车,仅试验费就要30多万元。  
    
  但在汤望看来,最重要的投入还是人力资源。“研究客车主动安全技术,最关键的还是人。”他告诉记者,宇通客车目前拥有技术人员1850余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1200余人,包括博士22人、硕士118人、中高级职称340人、各类国家级专家14人。  
    
  根据宇通客车《“十二五”技术规划》,他们将继续紧跟欧洲商用车和轿车安全的最前沿技术,遵循“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并重,更强调主动安全”的原则,以主动控制研究为重点,研发更多以智能化为基础的主动安全技术。“即使有些技术装备暂时还不能大批量装车,我们也会把它们作为选装件或者技术储备。”汤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