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十堰发展走向思考录③水与城的灵动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6-09-07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雷刚 熊家余张培铁梁晓莹)去年9月,共和国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在十堰境内动工。几年后,一个1000余平方公里的人造湖泊将荡漾在秦巴山的怀抱。那一湖清水,走中原,越燕赵,将直奔共和国的首都。那一湖清水,也将绕过山山岭岭,亲吻十堰城里的路基。南水北调,对十堰意味着什么呢? 

  一次重新打理河山的机会 

  十堰往北,车行不过半小时,到了郧县的柳陂镇。这是秦巴山区少有的一片沃土,平整整,齐刷刷,满眼的嫩绿,成片的鹅黄。这里是十堰市有名的“菜篮子”。可惜,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这一片沃土将沉入水底。人类的每一个大创举,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可惜”。十堰市域内,和柳陂镇一起沉入水底的,将有14个城镇、121家工矿企业、158.7平方公里的土地。动迁17.48万人。更多的十堰人更看重另外的几组数据。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2010年之前,将综合治理小流域256条,总投资10.4亿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1.05亿元;黄姜工业园项目1个,总投资3500万元。另外,各类移民安置及淹没补偿预计在108亿元以上。南水北调,带给十堰的仅仅是资金的投入吗?1952年10月,毛泽东在听取有关人士汇报引江济黄的设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老人家轻轻松松一个“借”字,引出的是一桩惊世骇俗的大事业。巨人的手臂,将华夏大地上的纵横水系重新梳理。十堰,现在就处在这个“梳理”的平台上。它获得的,将是资源的再配置,城乡的再规划,河山的再打理。它理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布局这片土地上的生产力。 

  “水源区”的牌子价值几何 

  几年前,当河南省南阳市的父母官们,用装矿泉水的瓶子灌上丹江口水库的水,大张旗鼓地向北京送水的时候,十堰人也许还想不到,“水源区”这块牌子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过去,丹江口的社会关注度说不上很高。现在,你知道吗?全国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它!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上马,它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国界。国务院总理来了,副总理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来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环保总局的负责人也来了。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先后到十堰就南水北调调研考察的省部级以上干部,多达30余批次。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十堰的地位非同寻常。中线关键在加坝,加坝坝址在十堰的丹江口。它是标志性工程所在地。同时,它也是淹没重点区,更是水源核心区。十堰所辖5县1市2区,均在中线工程水源区范围。国家高层对水源区如此重视,这里面该有多少可做的文章。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国家有关部委已将水源区水源保护列为工作重点,提出项目安排向水源区倾斜;农业和国土部门表示,生态农业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国土开发整理等向水源区倾斜;林业部门决定加大水源区退耕还林的力度。诸如此类的“倾斜”和“加大”,其中都蕴涵着政策的“含金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开发政策的“含金量”,考验着十堰人的智慧与作为。 

  是门槛也是跳板 

  2004年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来十堰考察。他反复叮嘱十堰市的干部:一定要确保丹江口水库永远是一库清水。十堰人深知,这个“确保”责任重大。中线工程一期有效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这个“95亿立方米”,主要是调给北京、天津的人民饮用。保障京津人民的饮水安全,十堰肩负着千钧重担。为了这个“确保”,十堰是付出了代价的。一度发展迅猛的黄姜产业,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70万亩,60家加工厂红火一时。但黄姜加工时排出的高浓度废水影响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凡是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一律关停。如今,加工厂仅剩20余家,黄姜种植面积锐减至25万亩。由于是水源核心区,水质标准要求高。更由于这水是要送往北京的,水源的保护便多了一层政治的色彩。十堰有位干部说笑话:你就是朝着丹江口水库打个喷嚏,也会有人在网上发帖子。作为贫困山区,十堰除了汽车工业一枝独秀,工业化的整体水平并不算高。一下子把环保的门槛提得这么高,工业化还能“化”得下去么?在丹江口市有一家电石厂,面对水源区环保的高门槛,要么选择治理达标,要么选择关门。这家企业的决策者毅然选择了前者。结果是,每吨电石增加成本25元,每天回收粉尘10吨。不难想像,10吨粉尘飘洒在这座城市上空会是一种什么情景。这家企业的老总说了一句话:不是门槛高,其实早就该这么做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这么做。丹江口市坚决关停8家污染严重且治理不力的企业,新上了一批环保型项目,工业结构改善了,产业形态也提升了。环保的门槛,也是产业升级的跳板。 

  水都、水电、饮水思源…… 

  中国人的意识里,大都或多或少地潜藏着某种“都”的崇拜。宜兴人为身居“陶都”而感觉良好,景德镇人为失去“瓷都”的封号而愤懑不已,长沙人因身边“洗脚”的产业很是兴旺,诙谐地命名自己的城市为“脚都”。走进丹江口市,迎面就见4个大字:中国水都。因水而“都”之,足见这里的人们对水的热爱,以及拥有这片大水的豪迈。“水都”已成为一块招牌。有人拿它做了宾馆的名称,有人拿它做了产品的商标。南水北调,调出了一座“水都”。这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开发了十堰人的智慧。如果说,“水都”还只是十堰人手中的一张牌,那么,“水电”则实实在在成就了十堰一大产业。理论上讲,十堰拥有水电蕴藏量50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0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160万千瓦。今年,十堰市装机容量均达12.6万千瓦的鄂坪、松树岭电站相继投产,可使竹溪、竹山两县财政收入增长一成以上。而且,目前该市装机容量在4000千瓦以上的待建电站全部“名花有主”。水,正在成为十堰市县域经济的一大“引擎”。水的故事,水的佳话,还在不断地延续着。今年3月12日,以“水”为媒,十堰市和北京西城区举行了一次高层会晤,双方结为友好市区,共同搭建经济协作的平台。在此之前,郧县和天津市和平区已结为友好县区,那纽带仍然是一泓碧水。7月,丹江口水库边农夫山泉的厂区内,来自京津的一群“红领巾”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名字叫做“饮水思源”。“思源”的种子,播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它会长出一片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