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民营经济或成未来中国车市中坚力量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6-02-23
  就在年前不久,浙江众泰宣布了“众泰2008”的上市,由此引发了媒体对“浙江民企造车”的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忽然出现这么多志在造车的浙江民企,这些涉车不久或是即将出车的浙江民企在经历了最初的造车“冲动”之后,现在更多的选择了冷静低调。不过,这只是他们的意愿,人们想一探究竟的念头并不会因此打消。  

  埋头苦干低调造车  

  2005年下半年开始,一度平静的浙江掀起了新一轮的造车热潮。7月,瑞安云顶与一汽签约建立专用汽车生产基地;8月,台州永源集团和浙江飞碟合作后的第一款车型“飞碟UFO”上市销售;9月,浙江青年汽车在山东泰安青年汽车工业园奠基;11月,波导新车现身,并有消息称,波导已通过收购神马曲线突围;12月,民企浙江中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国企浙江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整车制造企业——浙江中誉发展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誉发展)正式成立。  

  青年汽车的强项是高端豪华客车,占据了国内单价130万元以上豪华客车70%的市场份额和200万元以上豪华客车几乎100%的市场份额。不过,其轿车项目引起了业内更多的关注。去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新一批汽车生产公告中,贵州青年云雀汽车有限公司(下称“贵州青年云雀”)曾赫然在列。金华青年随后开始积极与两家国外汽车企业莲花汽车和伊朗汽车工业集团进行谈判,准备将其车型引入国内生产。据了解,去年8份就有消息称青年汽车的轿车销售公司已开始筹建。青年汽车对一切有关项目的进展保持缄默,只称将在合适的时候公布。  

  波导造车在2004年一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但之后与合作方“南汽”出现了不可调和矛盾后,波导毅然从合资公司中撤资,暂时结束了造车生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波导历经此番周折之后,并未停止造车梦想,而是在蓄势待发。此次,波导正在密谋的二次造车将单独进行,并从发动机项目入手。该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三款乘用车,包括MPV、B级轿车和微型轿车。业内人士认为,波导之前的造车尝试尽管以失败告终,但还是从中学到不少造车的经验,二次造车的步伐比以前谨慎很多。  

  据中誉内部人透露,中誉集团的汽车项目去年获得有关方面的书面批文,在钱塘江9桥附近占地约3000亩的生产基地已经开始着手在建。该内部人士表示,中誉发展在造车方面的实际动作要等到厂房建成后,目前仍以改装和销售商务车为主。至于外界传闻的“整车制造”,目前尚无定论,因为这涉及到与奔驰公司的合作程度问题,而生产或是改装等相关问题的具体细则正在与合作方进一步讨论中。他告诉记者,在实现量产之后,中誉发展还计划将业务范围扩大到豪华旅居车、礼宾车、救护车等高档改装、专用汽车及各类民用特殊车项目。  

  近期,浙江省发改委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首次披露了浙江汽车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该报告显示,在经过2003—2004年的第一轮“民企造车热”后,截至2005年年底,浙江列入国家公告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已有20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8家,改装车生产企业12家。产品主要有:经济型轿车、中高档客车、客车和底盘、重型车及底盘以及一批特种改装车。  

  “造车热”缘何而起  

  众所周知,浙江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大省,一汽、东风、上汽每年有5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浙江,浙江民企支撑着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半壁江山。他们不甘心只行走于汽车产业的边缘,而是渴望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角”——进入整车制造。  

  对近期出现的浙江民企“造车热”现象,有专家分析认为,产业链的成熟与零部件市场利润的日渐稀薄,是浙江汽配企业决定转做整车的基础。回忆起过去给整车厂做配套,一位浙江零部件企业的老板发出这样的感慨,“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当时一个10多元的小钣金件可以卖到100元,然而现在这样的行情已不复存在了。”经历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后,浙江民企普遍存在一种做强、做大的愿望,而通过汽车产业链自上而下的顺势转移,起码现在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路径。不过,与2003年浙商“造车热”大部分是来自汽车行业之外的资本不同,这一次造车热的企业大多此前已经在汽车行业小试牛刀,或是已经在汽车行业混了个脸熟。在精明的浙商看来,进入整车制造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担忧,汽车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把如此多的资金投放到汽车制造的风险之中,万一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消化,其后果将不堪设想。2002、2003年是我国汽车井喷年,汽车在我国发展很快,分一杯羹也是情理之中。而现在时过境迁,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宏观调空,对汽车项目管的很紧,怕造成生产过剩。政策调整及市场变化给汽车产业筑起了更高的门槛,造车变得更不简单了。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比较特殊,原来汽车行业是行政控制,政府的考虑是,美国的汽车行业竞争了那么多年,最后形成了“三大”汽车公司的竞争局面,一直以来国家都希望“三大”能够成为发展自主品牌的主力,但多年过去,在与外方合资制造乘用车方面,一汽、东风、上汽投入了巨大精力。而在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上却已经走向不同的方向:在轿车领域一汽固守红旗品牌,东风全线没落,上汽欲通过海外收购冲出襁褓。当时没认识到竞争过程的意义,其实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现在逐渐放开了,原来没有竞争,现在有竞争了,而且竞争趋势日趋激烈,竞争到最后的结果势必是大浪淘沙。  

  资料显示,今年国内汽车年产能将达到1020万辆,而今年能卖出的汽车约为550万辆,整个产能利用率为55%。与此同时,厂商又在开始新一轮产能扩张的脚步,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将达2000万辆左右,其中1000万辆产能将面临过剩危机。  

  对于这些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是否会加剧目前汽车行业已经发生的产能过剩的危机,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表示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会自动作出调节,谁适应市场,谁就能够生存。”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则表示,从整体情况来看,汽车产业属于产大于供的产业,产能(包括在建的)已经超过市场需求,已建成的也稍有富裕,市场容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不要简单地看到哪些地区的需求还有不满足的部分,要看清整体状况,目前的汽车市场竞争态势非常激烈,消费者已经有了非常多的选择,因此尚未“入门”的企业要有一个非常理性的判断,要非常慎重地参与汽车产业的投资运行。  

  对于一些浙江民企选择生产的车型以SUV、客车和专用车为主,从低端切入汽车行业的做法,滕伯乐认为,做好商用车同样是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汽车不像其他产品那样,有了材料,有了零件,就能组装出来车子卖到市场上去,而是要做好整个产业链,不光是生产、销售,还要有后市场,要有足够的配件和足够的维修力量来支撑,一整套产业链不是那么容易做好的;另一方面,去年的销量统计显示,尽管汽车产销整体增长超过10%,其中商用车成为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类型。  

  敢问路在何方  

  据浙江省经贸委相关负责人称,所谓“造车热”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前两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经过两年来的建设,现在开始产出;二是2005年车市低迷缓解,汽车消费能力进一步得到释放,整体形势相对较好,刺激浙江民企增加投资。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汽车行业与其他竞争行业一样,也没什么特殊的,新进入的企业没必要处处小心。谈到造车的时机选择,他表示,普遍观点认为前几年入行的时机好,这里所谓的好,是指门槛低,投资少,产品差一点。而2004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其中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企业来说,从那时候开始,新政策给汽车生产筑起了一道较高的门槛。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5至8年后,中国轿车市场会三分天下,合资品牌、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各占三分之一。对民营企业入资汽车业的看法颇为乐观的,还有职业作家、著名的汽车评论员古清生。他说:“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就得靠民企,因为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处于自然生态,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相反,国企则像一个城市园林,很难起来。”他表示,年前去上海、浙江和江苏考查的经历,使他对此体会深刻。  

  其他业内专家则有不同的看法。滕伯乐认为:“尹明善所说三分天下能否实现,现在还很难说,要壮大民营企业的队伍,有这个看法是可以的。但民企造车不可以盲目乐观,毕竟外资也好,国企也好,都有其各自的规划和宏伟目标,不好判断未来是否三分天下。”他表示,新的民企投资者,进入汽车行业心态要好,汽车产业的利润已不比前几年,而且这也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取得好的效益的行业,这种产品也很难短期内在用户心中取得信赖。  

  贾新光对本报记者表示,民企造车的成功之路没有固定模式,但可以肯定,时过境迁,吉利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因为竞争的形式已经产生变化,吉利进入汽车产业的时候,市场上没有3至5万元的车,但现在不缺便宜的车了,现在的情况是各种级别的车型已经非常多,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很大,甚至有很多车名消费者都无法记清了。“拿力帆的情况来看,它的首个车型是520。毕竟,你不能再拿吉利一开始的那种产品给消费者,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贾新光说,目前,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拼价格也厉害,为什么还有人进来?说明整体市场是呈成长趋势,也就是还有机会。不过,新进入的民企要看到,要取得成功,就得从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里挤出一些空间来,这无疑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