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多种因素 我国大中型客车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12-11

  我国大中型客车行业存在的问题

  客车行业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5年来发展很快:一是产销量上升到很高的平台,8万辆的市场是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二是除少量合资产品外,我国的绝大多数大中型客车都是自主品牌。经过多年的自我积累,我国已具备高、中、低档大中型客车的自主开发能力,在开发研究、生产工艺、市场、售后服务等方面拥有充分的控制权。三是配套总成和零部件的技术进步,支撑了客车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柴油发动机的技术提升,使客车的动力总成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四是客车出口由过去的“零敲碎打”正式走向整车大批量出口和在国外散件组装的阶段。由于我国客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强的适应性,我国正由客车生产大国开始走向客车出口大国。五是政策、法规、标准的引导和推动,如排放标准的升级,降噪标准的出台,以及安全标准的提高都极大地推动了客车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六是形成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实力强、工艺完整、管理先进的大型客车企业,社会资本的进入将进一步推动客车企业的整合和规模扩大,客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充分,从而使整个行业以更快的速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客车行业近几年在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生产能力增长过快,产能过剩。2000~2002年,市场需求的高速发展推动了行业内的产能扩张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一些原有客车企业纷纷扩建,增加产能;社会资本进入,兼并原有客车企业后雄心壮志产能目标很高;汽车集团如一汽、东风、江淮加大了客车整车的发展力度,增长很快,后劲不小;同时在合法的客车企业之外,还存在一批“黑客”。这些地下的企业和个人利用最小的成本,最原始的工艺在批量生产客车。

  ——客车行业过于分散,厂家众多。按国家生产企业目录,客车制造企业30来家,改装企业130多家,实际有多少,无人说得清。由于数据不准,缺乏权威性,难以起到指导企业看清市场变化的作用。

  ——客车产品严重同质化,质量仍不过硬。近年来,客车行业的产品品种发展很快,但真正形成规模效益,具有较长生命力的产品屈指可数。同时,产品质量并不过硬,主要靠售后服务来弥补和维持。用户的使用成本,大修间隔里程和首次故障里程离用户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第一,我国客车市场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制约着客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合资和引进的产品品质达到了百万公里无大修,但价格过高,市场占有率有限,企业运作并不好。因此确切地讲,我国的客车市场目前能承受的仍是中低档客车。一些合资和引进的产品迫于市场的压力,已经开始进行国产化和降低品质,来适应市场所能承受的性价比。

  第二,我国总成、零部件技术水平和质量的制约。客车企业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建立起自制底盘零部件体系的,还需要依靠大的商用汽车集团和专业总成厂家的产品。客车企业的自制底盘所选用的总成和零部件集中在有限的几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国外的产品相比,差距不小。由于客车市场总的规模不大,也没有谁真的下功夫去开发和提升客车的专用总成和零部件,使客车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难有大的提高。

  第三,客车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开发周期太短,开发流程简单化,造成产品的设计质量不高,试验粗糙,产品质量的改进多放在投入市场之后。一些企业在产品开发上采取“跟随战略”,产品不但雷同,而且造型也难有特色。同时市场的变化和投入风险,使得客车企业缺乏开展基础性研究的主动性。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单个企业来讲,投入和回报、近期和远期、工艺和成本、企业和行业的关系上,都处于矛盾之中,难有很高的积极性,创新难度较大。

  12月3-4日,建设部科技委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换届筹备工作暨优秀委员单位表彰会,在上海召开。据专家委员会主任李世豪介绍,近5年来,委员会通过市场引导、技术政策研究、标准编制、项目开发、客车等级评定、新产品新工艺展示、技术服务、信息支持等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城市公交行业和城市车辆行业的科技进步与新发展,扩大了委员会的影响力,已发展成为跨地区、跨部门,融学会、协会、商会功能于一体的行业组织,成为全国城市客运和城市车辆行业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

  李世豪在题为《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报告中,对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5年来的工作作了回顾。首先,专家委员会通过研究行业技术政策,搭建了技术交流创新平台:2001年,在杭州召开的“新世纪城市客车新技术研讨会”上,向行业提出城市客车“大型化、低地板化、高档化、环保化、电子化、造型现代化”和“三高”(高功率、高可靠性、高舒适性)、“三低”(低地板、低排放、低维修)的新理念;2004年3月,在“低地板和低入口城市客车应用发展研讨会”上,对发展应用低地板城市客车、推进开发低入口城市客车、逐步代替二级踏步的城市客车达成了共识,拉开了开发研制大型低入口城市客车的序幕;2005年9月,委员会在济南召开节能环保型城市客车技术研讨会,提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城市公交要大力推进公交节能,公交节能的主体是车辆节能,要加快研发和发展节能环保型城市客车。

  其次,在推广新技术方面,专家委员会在2003年11月,举办了“缓速器国际技术应用研讨会”,对推动缓速器在公交客车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7月,举办了“中国客车新技术应用国际研讨会”,为中国客车新技术应用提出了发展趋势和应用要求。

  第三,编制建设部行业标准和相关国家标准,有力地推进了行业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专家委员会3年内已编制完成和即将完成13项标准:《客车结构安全条件》、《城市客车分等级技术要求与配置》、《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结构要求》、《城市客车乘客门装置》、《缓速器制动性能及试验方法》、《北京市公共汽车通用技术要求》等;2006年将启动《BRT车辆控制系统及技术要求》、《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运营车辆装备基本要求》、《特大型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等5项标准的编制工作。

  第四,组织全国城市客车等级评定,推进城市客车上等级、上水平。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组织等级评定,到2005年三季度,已发布四期公告,共评定31个厂家的城市客车321辆。

  第五,成功举办了北京国际商用车辆展览会、中国客车大赛,为我国客车事业发展搭建新的平台。5年来,以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为主,共举办了三届国际商用车辆展,一届比一届盛况空前。北京国际商用车展已发展成为国内客车行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大展,成为中国客车生产企业和运营企业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成为中国客车行业新技术发布的信息平台。并通过与众多协会携手主办两届客车大赛,推进了我国客车工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在社会上也造成了非常良好的影响。

  会上,专家委员会对优秀委员单位和优秀委员进行了表彰,公布了新一届委员的预选名单,并授予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中国客车空调旗舰企业”奖牌。12月4日,由建设部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主办的“中国节能环保型城市客车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杭州公交、上海公交、上柴、潍柴、安凯客车、上海申沃等公司的代表就如何开发节能环保型城市客车作了主题发言。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对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中通集团车辆机械总公司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孟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