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宏观调控是汽车业健康发展新契机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08-17
第四次宏观调控力求构建以法制化为根基的具有良性循环性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必将成为宝贵的经验,并成为以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主导运行示范。汽车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应处在重点发展的地位,这种定位在下半年以及以后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大规模的宏观调控历来都是经济领域里敏感的话题,聚焦着众多人的关注。本次宏观调控与以往几次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与意义?下半年经济运行会呈现怎样的走势?宏观调控下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赵锡军。   第四次宏观调控呈新特点   从2003年6月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宏观调控时期,谈起这次宏观调控与以往几次的不同之处,赵锡军告诉记者:相比较而言,前几次的宏观调控主观性、行政性相对较强,而且时间比较短、措施出台速度比较快,力度比较密集。这种调控方式造成的代价非常大,容易留下后遗症。而这次则是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因此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严格控制调控力度,避免留下过多后遗症。   这次宏观调控采取措施早,并是陆续采取措施,投资、信贷、物价等调控指标陆续向上增进,实施慢节奏的“组合拳”。如货币信贷方面:2003年9月开始第一次实施货币投放政策,2004年4月才开始第二次,2004年5月进行第三次,而且每次的幅度都非常小,仅有0.5个百分点。   第二,强化行政部门协调整合效应,引导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宏观调控的成效与政府部门的行政作为息息相关。第四次宏观调控力求避免前三次因政策法制不完备而显现的诸多行政性、随意性,更加注重规范化,更加注重多部门协调一致,与科学的调研、合法的措施、规范的管理结合在一起,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第三,关注行业差异性,避免“一刀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从单纯的国有经济向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过渡,与此相适应,我们的宏观调控也必须采取更加市场化、多元化的调控方法。本次宏观调控无论是方式、力度等都力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务实的调控方针。   宏观调控要实现“三化”   尽管赵锡军对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对下半年的经济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但他同时指出本次宏观调控很难说解决了所有问题,在以后的进一步推进过程中,还要把握好两点:   首先,一定要对市场经济本身客观及时的跟踪,随时采取措施,而且措施应是长期的、经常性的。他说,宏观调控不纯粹是为了调控而调控,而是与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结合在一起的,以法制化为根基,以规范化为准则,以市场化为导向。政府与企业之间要真正摆脱以往表现出来的几不像关系,进入向市场化、规范化迈进的轨道,建立一种更为良性发展的健康关系。   其次,鉴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人均GDP等比较低,因此,还应以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这就要求宏观上要注重均衡发展,微观上要注重效率与集约型发展模式,并彻底改变以前我们对劳动力成本忽视的态度。   对汽车支持力度会加大   对于包括汽车在内的一些高耗能领域发生投资过热现象,赵锡军给予了自己的忠告。他说,这些行业的预期回报率较高,属于暴利行业,但要清楚地认识到实际的回报率和期望的回报率是有距离的。因为,一方面,这些行业的软肋显而易见,如汽车信贷、土地开发使用的规范化等都是薄弱领域,管理措施不规范、漏洞较多、违法违纪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下调节的结果必然是利润的平均化,因此,这些行业的只顾眼前不顾未来的盲目投资、盲目扩张行为更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最终不仅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影响均衡发展,也会使自己的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优胜劣汰中败下阵来。   赵锡军指出,这次出现的一些行业投资过热现象,有国家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果投资过热的行业其较高的回报率不能被有效稀释,行业不规范的生产经营方式不能被遏制,那么这些行业仍然将继续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冲动。国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实行宏观调控政策。   对于下半年汽车行业的走势,赵锡军认为,汽车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应处在重点发展的地位,这种定位在下半年以及以后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这在近期公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但将来要做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政府方面,对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不仅不会减小,反而会加大。汽车金融服务业作为汽车产业链中最具价值和活力的一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业也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及从业经验欠缺,限制了汽车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应从市场体系上完善配套措施,规范管理措施,使其朝着更加法制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业已出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方法》将会对这个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生产厂商方面,汽车产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国内汽车厂商尤其是民营汽车生产商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之一就是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并利用这次宏观调控的机会,实现汽车企业战略重组。   总之,挑战与机遇同行,压力与动力相伴。汽车行业在本次宏观调控中无疑受到了严峻考验,然而,这又必将成为汽车行业走向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契机,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并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发展壮大是摆在每一家汽车厂商面前的新课题。 来源: 汽车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