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国内外众多商用车企业相继进军四川,改变西部卡车格局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11-05-11
  2011年4月28日,韩国驻中国大使柳佑益、韩国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会长郑梦九带领韩国现代代表团抵达成都,与南骏汽车集团正式签署了合资经营合同。项目落户四川资阳市,拟一期投资36亿元,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世界级商用车生产基地。 
    
  这是继2010年10月中国重汽和成都王牌重组之后,四川汽车行业的又一件大事。经过多年培育的梧桐树,终于引来金凤凰接连入川,四川将成中国西部地区商用车行业举足轻重的大省。  
   
  卡车知名厂家相继入川  
    
  老话常说入川难,但近几年四川地方卡车企业已成为国内外汽车企业追踪的香饽饽。短短几年,国内外商用车企业接连在四川投下大注。  
    
  2008年10月,福田汽车与四川省德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项目规划总投资为8亿元,计划在德阳建设年产10万辆轻卡的生产企业。  
    
  2010年年初,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收购原一汽成都汽车制造厂,组建了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成都分厂。计划3年后达到年产汽车 3万辆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 40亿元。  
      
  2010年8月,由成都大运汽车集团生产的褀运轻卡在龙泉驿区正式下线,这是大运汽车集团全资并购重组成都汽车企业之后首次推出的轻卡。成都大运汽车集团喊出了5年内实现年产销10万辆轻、中、重卡的口号。2011年5月8日,大运(成都)生产基地项目开工仪式  
   
  2010年8月,中国重汽与成都王牌合资成立中国重汽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共同投资10亿元,致力于将该厂建成年产40万-50万辆重、中、轻、微全系列商用车,营业额达400亿-500亿元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如今,对合作伙伴颇为挑剔的韩国现代也来凑热闹,与四川南骏签署合作协议,力争2013年产销现代商用车20万辆,2017年产销40万辆,2020年产销70万辆。  
    
  除此之外,江淮等一些企业也看好四川市场,不仅明确了2011年川内销量提升25%的任务,而且在积极寻找潜在合作伙伴。  
    
  将各家入川商用车企业的投资目标加起来,未来几年内,将有超过80亿元的资金砸入四川商用车行业。  

  地方政府积极穿针引线  
 
  进入四川市场的不仅大多是重量级卡车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下手稳、准、狠。据了解,中国重汽和成都王牌签订协议前后只用了100天;韩国现代集团和四川南骏签协议,也不过几个月时间。  
    
  第一,国家严控生产资质,想造车的企业多,但有资质的壳资源有限,很多地区的壳资源已经被占用,惟有四川尚有不少有生产资质的资源。 

  第二,就市场的战略地位而言,四川是企业进军西部的跳板。在四川建厂可面向整个西部地区,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用户对经济型载货车的需求。西部几次自然灾害,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今后对载货车的需求空间会很大。 

  第三,四川载货车企业虽然生产水平不算很高,但在西部市场尤其是川内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和渠道资源。  
    
  此外,行业巨头接连落户也与四川政府的特殊支持密不可分。为了使四川省汽车工业跃上新台阶,四川省政府积极鼓励汽车企业引进外资。《四川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中明确表示,到2011年,四川将争取全省汽车产销量增长达到25%,本地制造整车3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通过兼并重组,形成汽车产能在10万辆以上的规模制造企业3-4家,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零部件制造企业10家以上,建成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的产业园区2-3个。  
    
  四川省政府对招来的企业也有大手笔,据当地人士透露,四川青白江政府无偿划拨重汽王牌200亩土地,四川资阳市政府为实现与现代合资,腾出的土地甚至更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汽王牌和现代南骏的签约仪式均由政府牵头操办,省内高层官员悉数到场。南骏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促成现代南骏合资的是四川省政府和资阳市政府。在两级政府部门的引荐下,南骏汽车高管于2010年10月初赴现代考察,回四川后双方就签约了。  
 
  西部卡车生态或将改变  
    
  载货车金凤凰接连落在四川的梧桐树上,对四川乃至我国西部载货车市场的格局,将带来很大影响。  
    
  四川省工业发展规划的项目,早期一般是落在重庆,重庆划归直辖市后,四川汽车制造厂(现上汽依维柯红岩)成为上汽集团名下的一家合资企业,四川本地的载货车企业十分松散。  
四川省原有的领军企业王牌和南骏,虽然近几年在行业内有了一席之地,但均是做农用车起家,经济型卡车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以低价求生存。同时,这两家企业是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又都是民营企业,生产规模、资金、人才等方面没有优势。总体来讲,四川省载货车产业相当薄弱。 
  
  各企业接连进入四川,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形成集群效应,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跟随入川,提升四川载货车企业的战略地位。这样,不仅可促进四川载货车升级换代,促进西部市场的营销网络下沉,而且有利于川内载货车走出四川,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