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急于成长的中国汽车业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7-02-10

  当你向西方汽车制造商提出如下问题——中国企业是否会紧随日本丰田公司和韩国现代公司而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时,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可是,当你问到中国哪家企业何时将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时,答案通常是:不清楚。  
    
  急于模仿大人的“小孩”  
    
  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感觉良好。在去年举办的2006北京国际车展上,中国汽车生产商纷纷推出最新款设计来吸引观众,观看车展的人也如潮水般涌向每一款新车。中国汽车制造商不仅有足够的自信来展示他们设计的新款低价小型车,而且也敢于展示他们设计的豪华车、运动车,透露未来设计理念的“概念车”,甚至混合动力汽车。在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上,中国汽车制造商似乎已经成年了。但就像急于模仿大人的小孩一样,对中国汽车生产商来说,一味追求高科技也许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特别是目前中国汽车生产标准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中国汽车厂商拿不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例如,日本以及欧美很多国家的汽车环保标准都高于中国,这就影响了中国汽车向上述地区的出口。  
    
  低于极限的出口价格  
    
  在过去10年里,几乎每一家国际大汽车生产商都进入了中国,然而令这些公司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发现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竟然是来自中国本土的刚刚起步的汽车生产商。在此之前,许多中国汽车生产商一直笨拙地模仿外国公司的车型,生产他们的翻版。但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在逐步发生变化。为了把品牌推向海外,奇瑞、长城、吉利等国内汽车生产商不惜在设计上花大力气,证明他们也能设计属于自己的车型。去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向100多个国家出口的汽车超过10万辆。但让外国汽车生产商最担心的是他们低于极限的价格。  
    
  过快发展的品牌价值  
    
  这种奇迹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汽车生产商会做生意——而不是因为他们享受的特殊待遇——还有待商榷。中国汽车生产商采用的很多早期技术都是源自国外公司。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和贷款保证等手段为刚刚起步的汽车生产商提供支持。大学为它们提供技术援助,尤其在费用浩大的发动机开发上。未来的法律很可能迫使外国公司与中方合作,加强研发工作,确保中国汽车生产商依然有机会获得先进的技术。因此,中国的汽车生产商有政府在支持他们。从本质上说,这跟日本汽车制造商在30年前,或是韩国汽车公司在20年前享受的政府支持毫无区别。  
    
  惟一有区别的是发展速度不同——这也是让人担心的地方。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否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尚未获得必要的技术深度?至少从目前来看,在中国这样的汽车市场上,品牌没有太大价值(除了豪华车以外)。对大多数购车族来说,价格最重要。随着中国汽车生产商不断推出新车型,汽车的质量却在下降。  
    
  两种对立的市场战略  
    
  两种不同的战略正在中国企业中萌生。大多数厂家都是通过低价和小型车进入市场,最典型的是奇瑞汽车。“奇瑞”已经成为中国产轿车的主要品牌。  
    
  在面对国外众多著名品牌时,许多中国厂商认为,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尽可能地通过降低成本来参与竞争。  
    
  英国的里卡多工程咨询公司驻华代表斯蒂芬?克拉克说:“他们正在摸索我们研制汽车的方法,以尽快制造出他们自己的车来。” 

  不过,上汽采取的却是另一种战略,其产品已经接近于市场的高端,新推出的荣威轿车的价格估计在3万美元左右,能与别克君威和本田雅阁一拼。  
    

  通用汽车公司前任高管、现负责上汽公司国际业务的墨斐说:“如果你希望出售低价车,许多人都可以这样做。”他说,过去两年,中国的廉价车或许一直能形成一种冲击,不过一些消费者网站显示,不少消费者对这种汽车的质量不太满意。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低成本战略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中国市场著名品牌汽车所占的分量正变得越来越大。许多消费者已经不是第一次买车了,因此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同样,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要求意味着他们不会出大价钱购买不那么可靠的产品。  
    
  美国一家汽车咨询公司驻华办事处的迈克尔?邓恩说:“消费者都不希望付钱。但在中国,迫使商品降价几乎成为一种公民义务。这就是说,档次较低的品牌将在这个市场上消失。”  
    
  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在存在这两种相对立的战略的同时,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奇瑞”和“吉利”只依赖于经营自己的品牌,因此很难找到产品的研发资金。  
    
  另外,上汽是为数不多的与跨国公司多年合作的国有企业之一。得益于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合作,它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装配厂。这意味着它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但是,其面临的风险是,它在研制自主品牌车方面缺少紧迫性。  
    
  由于国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中国企业对于向海外扩张变得越来越谨慎。奇瑞公司在2009年之前不会推出针对美国市场的车型,吉利公司也推迟了它的出口计划。  
    

  上汽还设想明年以罗孚为原型的汽车销往英国。不过,墨斐表示,他们只有学会如何在国内市场上运作并做好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工作之后,才会走向海外。他说:“我们最大的成功机会是在中国。走向海外,你需要提供当地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激烈竞争的可靠性能  
    
  在汽车零售价格平均每年降价1万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汽车生产商们竞相降低成本,而非提高质量。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他们缩短开发周期。汽车生产商自己也承认,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使用质量差一点的原材料,在测试上少花点时间。可想而知,这样生产出来的汽车,其性能的可靠性很可能进一步减弱。  
    
  这些问题已经使中国汽车生产商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宏伟计划受阻。如今,出口汽车大多销往非洲、东南亚和中东国家,这些国家对进口汽车的要求较低,相比之下更在乎价格。  
    (老诚译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