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浅析国内发动机配套厂家(现状篇)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8-07-23
  目前在自主品牌车型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同厂家、不同产品采用的确实相同的发动机,这些发动机都不是像合资厂那样由自己生产,而且通过外购的形式。而正是这样的市场需求,导致了国内存在着一批专门供应发动机的配套厂。这种现象在合资品牌中非常罕见,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那么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它们最终能走多远呢?在这篇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的东西,看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中国特色”  

  这种状况与我国这些年来的汽车发展历史背景有关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主要是从商用车开始的,采购发动机是商用车常用的方式  

  我国的汽车工业从1956年建立,算来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乘用车领域基本是空白,仅有的“红旗”、“上海”等轿车是为了满足领导干部出行才生产的,而那时候国内主要生产的是一些载货、载客的汽车。生产这些车型的企业,除了国家建立的一汽、二汽等少数几个较大的规模的企业以外,还有成百上千由各个省、部、市、厅建立的小规模汽车企业。这些小企业基本都没有什么研发能力,与其叫做汽车生产厂还不如称作组装厂更加贴切,因为这些所谓的汽车厂生产的车型,底盘、发动机甚至车身都是由专业生产厂家提供的,它们仅仅是把这些散件组装成一辆辆完整的汽车而已。  

  虽然汽车生产企业多,但国内汽车的总体产量却很小,一个发动机厂的产品即可满足几十家汽车企业的需求,所以专门生产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厂家数量相对要少的多。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很多合资汽车品牌,也有一些企业看到了发动机市场的巨大空间,通过引进技术方式生产更加先进的发动机,来满足国内众多汽车企业的配套。改革开放之后接近20年的时间里,乘用车领域一直是合资品牌的天下,而商用车领域则一直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  

  许多商用车厂向乘用车的转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内国民收入的提高,进入21世纪之后私车消费才真正拉动了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这个时候自主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出现,很多过去靠组装、拼装汽车生存的厂家也纷纷涉足乘用车领域。汽车生产企业多,形成规模的少,是目前自主品牌的现状。这些新兴的自主品牌企业普遍都没有太多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在发动机这些关键部件上更是一片空白。所以除了少部分企业采用模仿或逆向的方式自产发动机以外,很多自主品牌都通过外购的方式来满足配套需要。  

  由于市场需求相对旺盛,不少配套的发动机厂都曾经有过辉煌的一刻,那么国内都有哪些发动机配套厂,它们的现状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