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轮胎特保 中美角力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9-08-22

  8月17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率团赴美,就轮胎特保案与美方进行交涉和磋商,表达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特保措施的立场和高度关切。在两天的时间内,商务部代表团分别与美国白宫安全委员会、财政部、贸易代表办公室、商务部和国务院五部门进行了会谈。最终,中美双方均提出将以中美经贸关系大局为重,化解矛盾。

  而此前,早在8月9日,由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亲自牵头,风神股份等国内6大轮胎巨头就“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到华盛顿应诉,并在美国展开游说。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针对中国产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早已不是第一次,但此次“轮胎特保案”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涉及商品金额高达17亿美元之巨,规模尤其大之外,还因为如果奥巴马批准该案件,就意味着美国政府改变了在特保案中的一贯立场,将加剧中美的贸易摩擦。而更重要的则是,特保案的通过将把中国众多产业都置于相同的威胁之下。

  因此,反对“轮胎特保案”,中国必须全力以赴。

  那么,在此次博弈中,中国有几张“牌”可出?

  中美角力

  “接受提案似乎不太明智,这对奥巴马总统是一个考验。与小布什时期相比,中国目前的分量更重。”旅美法律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周大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目前主要还是单纯经济上的问题,最终的结果跟中国国力、地位有关系,而中国在这20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在小布什总统任职期间,美国共对中国发起6次特保调查,有4次提交布什裁决,都被布什在谨慎权衡利弊之后否决掉了。

  如果说,前些年仅仅是一些经济学家在高呼,中国经济崛起的力量不可小觑,那么,此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让所有的人亲眼见识了中国经济的力量,某些国际媒体甚至以“一枝独秀”来评价中国经济。

  那么,对于今日身处金融危机漩涡中心的美国而言,来自中国的支持,则不啻于一根最有力的救命稻草。

  “眼下美国是有求于我们的时候,在所有政府所持美国国债2.28万亿总和中,我国达到0.82万亿,占36%。而最新公布的美国财政赤字高达1.87万亿,美国现在很缺钱,不敢得罪中国。”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指出。

  除了美国国债,在美国产品向中国的出口、中国廉价劳动力对美国制造业的支持等诸多方面,中国于美国的作用都举足轻重。

  北京首创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原北京轮胎厂)办公室主任姜飞对此案也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行业的经验来判断,特保案不会通过。”

  姜飞向记者表示,目前固特异、固铂等美国轮胎企业以及一些在美国也有设厂的其他轮胎企业在中国都有独资或合资厂,产品也有出口美国,特保案如果成立,美国轮胎企业也会成为受害者,这也是为什么在特保案中,美国轮胎企业选择沉默或者反对的态度。“例如,大连固特异就是美方独资的厂家,产品仍然出口到美国。在中国建厂,劳动力成本低,产品性价比高,他们是得利的。特保案通过的话,这些企业的产品同样难逃重税。”

  姜飞同时指出,就美国民众而言,特保案只会增加民众的消费负担,不会得到支持。

  事实上,中国轮胎在美国占据的仅仅是中低端的市场。正如博斯沃斯所言:“我认为特保案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如果美国不从中国进口这类轮胎,就必须从另一个国家进口,因为美国不生产这类轮胎,如果特保案过关,美国可能只好转而向墨西哥等国进口这类轮胎。”

  一方面,对美国而言,从中国进口还是从墨西哥进口,并无本质区别;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无可匹敌。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制造业都会无敌于天下。”周大伟指出,这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决定的。

  而中国的底牌,则是反制裁,这也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的一张牌,因为,对于中美双方,这都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例行发布会上回应了“采取贸易反制措施”的观点。姚坚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相信世界的重要经济体会采取恰当的措施,克制和限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最坏的结果,就是贸易报复。”正如周大伟指出的,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从抵抗到杜绝

  吸引人们注意的似乎仅仅是以往看似不了了之的美国针对中国的6次特保调查,因此,在对此次反特保案件表示乐观之余,鲜有人注意到中国曾经为反对特保所付出的代价。

  “6次特保调查并不是无的放矢,这都是中美关系博弈的筹码。表面看来,屡屡无疾而终,但实际上中国还是付出了代价的,在其他问题上,甚至是非经济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因此,反对特保的个案胜利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反而是中国要考虑如何真正地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状况的发生。”在此问题上,周大伟看得更远一步。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各国叱咤风云的同时,技术含量低、不环保、以量取胜等种种缺点又让其广受诟病。由此,在发达国家产生如此怪象:一方面对中国产品严重依赖,一方面又不时设置种种壁垒阻碍中国产品,发起特保申请,便是典型方式。

  “中国制造业的最终结局要看中国产业的提升,是各个产业的共同提升。”周大伟指出,虽然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但机会已经来临。

  他分析指出,首先,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放弃制造业,但又离不开制造业,这就为中国制造空出部分市场。

  其次,中国对国际上很多先进的制造技术进一步熟悉,同时,有很多国际技术专利已经到期,因此,中国制造业考虑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问题正当其时。

  “除此之外,国家的投入也很重要,单靠企业个体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周大伟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