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汽车零部件产业初具规模 民企力挺浙江汽车业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12-13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12日电 民企为先 有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零部件也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未来10年,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期。 

  面对这样的机遇,一贯精明的浙江人怎会坐失良机?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浙江省有关领导提出了“统筹规划,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全省汽车产业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据《机电商报》报道,记者在浙江走访的时候,该省的有关人士提供了一组数据:到2003年底,浙江全省列入国家车辆公告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共28家,汽车产量为10.24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2.3%,产值88.9亿元。产品主要有经济型轿车、中高档客车、客车和底盘、重型车及底盘以及一批特种改装车。 

  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生产企业67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4家,产值397.8亿元,占全国的18.2%,部分产品已进入到了一汽集团、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天津汽车、东风汽车等国内主要的汽车生产集团的配套体系中,并有部分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 

  浙江省汽车产业得以如此发展,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 

  最初,是汽车零部件民营企业崭露头角,一些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较低的成本优势,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逐步确立了自身的优势地位。随之,民间资本投资整车制造业的热情也日渐高涨。省内一些民营企业创新观念,打破行业准入壁垒,开始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 

  区域竞合 

  如果说浙江企业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缩影,那么浙商的发展问题也倒映了我国汽配业发展的瓶颈。 

  在台州汽车工博会的汽车零部件采购论坛上,国家商务部汽车零部件企业信用信息中心主任张宏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的4方面原因:一是生产不集中,规模小;二是研发能力不足,出口产品大多数是低端产品,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1.5%;三是企业缺乏有效的出口规划,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下一步发展的具体目标;四是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信息和品牌资料。与此同时,更多的跨国汽车厂商正在进入中国,他们的到来尽管带给中 

  国汽车零配件更多发展机遇,但是也将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一同引入到中国。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的状况似乎也并不是十分夸张,浙江商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区域竞合”成为新的一招。在今年10月的台州汽车工业博览会上,一场“重头戏”引起了业界的注目——上海车市与台州在沪企业联合会签定搭建汽车零部件采购平台的协议,这一举动昭示了浙江汽车零部件商的一个新走向——进军上海,从生产基地转变为采购基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制造业越来越走向高端化、技术化势所必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也在上海扎根,每年上海制造业所需的庞大零部件采购量令人动心。事实上,已有不少浙商对参与距离浙江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台州市最近的上海车市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建设表现出浓厚兴趣,部分厂商事先已去过上海车市实地考察。据悉,有零部件商当场与上海车市签下了500万元的入驻意向书。 

  雄心 

  企业图谋奋进,政府也雄心勃勃,浙江省政府对如何发展本地的汽车产业似乎已经成竹在胸。 

  日前,记者看到《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这样的指导思想:按照整车与零部件并重、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举、重点企业与重点区域联动的基本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记者在浙江各地的走访中也了解到,浙江省有关领导表示,“要在2010年基本形成‘两基地、一中心’的产业格局,即全国重要的经济型轿车基地、中高档客车基地和全国性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 

  据悉,浙江省将陆续构筑七大核心区块,分别为杭州、宁波、温州、台州、金华、绍兴、嘉兴,构筑起沪杭甬、甬台温、杭金高速公路沿线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各核心区块发展的主导产品各有侧重:杭州以汽车零部件、中高档客车、电动汽车等为主;宁波、台州以经济型轿车、汽车零部件等为主;金华以中高档客车为主;温州、绍兴、嘉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 

  而浙江省经贸委机械行业办主任李新连也表示,积极发展汽车工业,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浙江发展汽车产业的重点将是:重点扶持吉利集团的经济型轿车生产,造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抢占小车细分市场。到2010年,浙江全省的汽车目标产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其中经济型轿车产量达到90万辆左右。记者在之前的采访中,总会听到浙江的一些民企抱怨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从现在开始,或许吉利、吉奥、永源这样的企业将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另外两大重点扶持领域则是中高档豪华大客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 

  此外,对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优势的零部件产业,浙江省的规划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汽车零部件的产业优势,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大技术引进与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与主机的同步发展,广泛推行国际标准,着力培育系统开发及模块化供货,逐步融入全球化采购体系。重点发展10大系列产品:发动机及零部件;制动器总成及系统;变速器;方向机;离合器;摩擦材料;传动系统零部件、总成及系统;电器件;车身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以万向集团等优势企业为发展重点,形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中小企业群。 

  问题 

  虽然机遇重重,但并不强大的浙江汽车工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2003年,按车辆产量排序,浙江省汽车产量在全国各省市仅居第十五位,经济型轿车生产刚刚起步,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很相称。全省6730余家零部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只有700多家,平均年产值仅0.56亿元,而全国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平均年产值达0.94亿元。无论整车、改装车还是零部件产业,生产集中度仍很低,国内外竞争能力不强。 

  浙江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不强等原因,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储备,研究开发还处于跟踪、模仿阶段。汽车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高级开发人才匮乏,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与国际著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相比,差距更大。 

  此外,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标准认证,主要部件优质品牌不多,难以满足整车配套标准要求。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产品如发动机系统、电喷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系统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待加快开发。 

  浙江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发展具备一定优势和基础,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而像企业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产品开发能力弱,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零部件产品档次不高,主机配套能力差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浙江省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其宏大目标的关键。(作者:唐若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