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通达重汽两企业争入川 异曲却不同工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9-07-01

  进入6月以来,中国重汽四川经销商李先生才有时间和朋友出去喝喝茶,到“农家乐,唠唠嗑。1~5月,中国重汽在四川的热销让他忙个不停,5月底重卡市场的“急速转淡,终于让他能歇口气儿。也正是在这几天,他才能静下心来和朋友们讨论最近四川重卡市场发生的大事。

  山西通达高调入川和中国重汽布局川内专用车市场,正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不看好新入局者

  6月18日,山西通达集团投资打造的大运汽车工业园项目正式落户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于5年内投资21亿元,形成年产轻、中、重型载货车10万辆的生产能力,坊间还流传该厂将生产30吨以上豪华重卡的消息。

  据了解,通达集团进入成都,是采取全资并购重组四川银河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在土地、厂房、公告方面都吃“现成饭。一位业内人士向《商用汽车新闻》记者透露:“其实通达集团早就想造重卡,只是一直苦于没有资质。

  除了位于近邻重庆市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四川虽然有一些具有重卡生产资质的企业,但在重型车行业里却一直排不上位。对于这个早就虎视眈眈想进入重卡行业的新入局者,李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并不看好。

  “四川银河汽车的前身,实际上是四川公路机械厂和四川广成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在2004年被广西银河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但是银河集团收购之后并没有在汽车业务上有所突破,很有可能就是资本操作。这次通达集团收购四川银河,是否也出于同样目的还不得而知。当地经销商告诉记者。

  上汽依维柯红岩的经销商陈先生则更相信通达集团造重卡的诚意:“听说通达集团会引进曼的技术,应该会有一些技术亮点,可能会吸引部分用户。但他同时认为:“四川地区的重卡用户对价格比较敏感,这种中高端重卡能不能得到四川市场的认同很难讲。同时,可以砸钱建厂,但是对市场的深入了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目前四川地区的重卡销售竞争激烈,通达集团进入市场太晚,且在四川没有成熟的营销网络,对我们的威胁不会太大。;李先生说。他还特别提到,除去早已通过竞争形成的市场格局难以撼动,四川市场即将步入淡季也是他不看好通达集团重卡项目的因素之一。

  市场转淡蒙阴影

  据悉,通达集团的重卡产品将于8月上市销售。与通达集团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四川重卡市场已经呈现出的走低态势。

  “今年四川市场的新特征就是淡、旺季特别明显,而且淡季稍有提前,我估计是在灾后重建投资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之前几个月用户跟风购车,透支了市场需求。现在进入淡季,活儿少了,用户也不敢再购车,所以淡季来得特别突然。李先生告诉记者。

  不光是重汽,上汽依维柯红岩的销量也在5月下旬出现了下滑。陈先生说:“六七八月是四川重卡市场的传统淡季,这几个月是雨季,工地施工车辆容易打滑,操作难度大,车辆出勤率低,用户难找到活儿。还有不少矿在山区,相关部门直接封矿不进行生产,因此,市场上对车辆的需求量减少,就算有政策拉动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其实,政策的刺激作用在市场上已然有所体现,今年淡季早来了半个月,我估计也会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结束。通达集团的产品在8月下线,也许能赶上个好时候,但我对其产品能不能按时下线表示怀疑。退一步讲,就算产品下线了,怎么卖?卖给谁?通达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李先生说。

  专用车基地受关注

  与众人不看好通达集团相反,中国重汽的专用车基地引起多方热议。

  5月13日,中国重汽在绵阳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对于这个消息,除了李先生及其他几位在川的中国重汽经销商感到高兴外,别的经销商大多暗暗叫苦。

  在三四月市场最红火的时候,多位四川经销商向记者讲道:“订单接不了了,再接车都改装不出来了。;改装能力差或是经销商旺季丢订单的罪魁祸首。“交车期限甚至到了40多天,这时候用户着急要车,没车就换品牌,为此我们没少丢订单。虽然中国重汽在四川建专用车基地是因为对口援建,但是建成后,中国重汽在当地的改装能力肯定会有较大提升,这就抓住了我们的软肋,预计这个项目投产后,对我们的冲击比较大。一位上汽依维柯红岩的经销商告诉记者。

  “除了交车时间上的优势,由于是援建项目,绵阳市政府比较重视,重汽应该在土地、资金方面也拿到一些优惠政策,到时重汽专用车在成本上恐怕更有优势。东风经销商刘先生说。

  更有经销商向记者爆料说:“虽然声称开工建设,但据我所知,该项目在去年就开工了,今年年底产品下线没有太大问题。中国重汽专用车基地对川内自卸车市场的冲击可能年内就会显现,市场越火,冲击越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谭秀卿对此也给予了正面评价:“在市场销售潜力大的区域,企业可以考虑投资建厂,包括设立备件库、改装厂等来抢占当地市场。这不仅对当地市场有好处,还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销售。

  某业内人士则指出:“在四川市场,中国重汽和山西通达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重汽扩张的项目也很契合当下的市场需求,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灾后援建也好,图谋资质也罢,中国重汽和山西通达都选择到四川建厂。在灾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把未来几年的四川重卡市场视为政策市场,一点不为过。企业借力政策来发展无可厚非,然而政策之力借起来并不容易。

  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在供求曲线出现较大波动时进行调控,一般情况下,政策市场往往意味着供需不平衡,需要出台政策来调控。在政策市场上,投资建厂对于企业短期内抓住需求、提升区域市场占有率、优化资源调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但这必须建立在理性分析市场需求以及市场走向的基础上。由于利好政策不断,未来几年四川重卡市场的需求明显,但政策并非灵丹妙药。而从长期看,政策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发挥作用,热销意味着市场需求的提前透支,之后很可能有惨淡的市场尾随。终有一天,政策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会减退,需求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重汽在川设专用车基地,得到了经销商和专家的认同,就因为它看准了四川对专用车的需求,抓住了其他企业在旺季改装能力弱的软肋。而生产轻、中、重型卡车的山西通达集团,在四川上马中重卡项目,既没有品牌号召力,也缺乏相关人才储备,同时还面临成都王牌、四川南骏等强大对手,前景令人担忧。

  在政策刺激过于丰富的区域,生产什么产品、企业如何定位,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如果政策蒙蔽了市场的原本需求,不仅可能让企业的定位不符合企业的优势,也很可能让产品脱离原本的市场需求。产品下线时,谁能保证政策的影响力仍在?

  政策刺激还可能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非理性的抢购,用户的跟风购买也让供求曲线部分偏离原有轨道。如果没有对区域市场的长期关注和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节奏容易脱离实际需求,在采购、生产、销售、回款各方面的成本和管理压力都会增加。

  政策市场给企业带来太多甜头,但重视政策市场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潜在风险。重视政策市场,更重视市场需求,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