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东风公司总经理徐平解读东风公司2008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8-01-22
  形势判断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公司决战D120计划、向着更高远目标奋进、开创发展新局的一年。 
2008年宏观环境对我们来讲,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而言,挑战更加催人奋进。这是由宏观调控的“两防”政策取向和落实科学发展对行业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所决定的。 
基于这一基本判断,2008年的工作必须立足相对困难的外部环境,必须立足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立足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七项重点工作 
    
  (一)好中求快,在新的起点努力保持经营快速稳健增长 
    
  2008年全集团要产销汽车13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实现利润高于2007年。要在2007年基础上,超越D120计划的销量目标,确保综合市场占有率目标达成。全面达成这一目标,务必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务必大力提高产品的销量。要确保中重型车行业第一和轻型车行业第二的地位不动摇,在此基础上快速扩大东风天龙的市场优势,为重型车回归市场第一而努力;要重视改善乘用车产品的营销,提高单车型销量,争取更多车型进入细分市场前3名。 
    
  务必高质量完成各款新品投放。一要根据国3排放标准的实施,完成产品转换准备,商用车产品既要考虑法规的新要求,同时又要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二要做好中卡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各款乘用车产品的上市工作,用新品激发活力,用新品培育优势,用新品创造增长点,从而争取全集团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 
    
  务必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成本增长是2008年各业务单元必须直面的挑战。要进一步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厉行节约和业务优化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 
    
  务必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要在公司业务稳步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高度重视产品出口,扩大已经形成的商用车出口优势,继续推动乘用车和零部件出口,保持海外市场快速增长。力争全年汽车出口突破3万辆,出口总额再创新高。 
   
  务必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根据事业计划,今年是公司发展的投资高峰期,是一大批重点项目实施的关键之年。全年安排投资150多亿元,创历史之最,整个投资将实现新增产能30万辆。各单位要认真抓好项目推进,确保节点进度,为公司保持新的快速增长创造条件。这些项目包括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神龙第二工厂和三号平台项目、东风本田24万辆产能提升项目、东风日产36万辆产能提升项目、东风日产48万台发动机项目和东风渝安武汉工厂一期10万辆项目等。 
    
  (二)抓紧研发能力建设,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积累与转化 
    
  以总部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公司研发体系的整体能力。总部技术中心能力建设从2007年起计划5年投资12亿元,今年着力提高设计、造型、试验、试制、检测、分析等多方面开发能力。今年要按计划实现研发新基地开工,完成阶段性建设目标。商用车研发中心要重点抓好新试验阵地建设,完成1期主体工程,启动2期工程方案设计。乘用车方面要继续完善研发基础设施,深化国产化开发能力,提高本土化开发力度,更多地积聚人才。通过研发能力提升,降低技术代价,提高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抓好产品研发工作,加快自主品牌商用车、乘用车和军品的车型开发。第一,要以中重卡为重点,提升商用车技术优势,做好国3法规达标工作,积极推进国4产品的先行开发,为今后排放标准升级做好技术储备;第二,要以年底投产第一款新车为目标,加快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在三厢车开发的同时,加紧两厢车研发;第三,要全力保持公司在军品上的领先地位,Y2平台要完成双排硬顶变型车开发,Y3平台要重点做好样车开发,全力确保新一代中型军车招标成功;第四,要继续抓好新能源汽车开发,加快扩大油电、气电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规模,推动CNG、LNG发动机技术升级,扩大清洁燃料发动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优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积极推进研发成果向专利成果转化,努力保持东风专利成果行业第一、全省第一的领先地位。 
    
  (三)决战决胜,全面加快自主品牌乘用车新事业建设 
    
  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是强化公司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公司新时期的又一次创业。今年,要为第一款新车的成功投放全面做好准备,走好第一步,十分关键,务求决战决胜,确保首款新车2009年成功投放,向公司建设四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工厂建设要高质量完成。基建工程要全力抓好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和营销大楼的建设,确保主体工程能够按期竣工,为后续工作展开铺平道路;产能准备要加快工艺设计、供应商选择、设备采购,衔接好土建与设备进场的节点,确保安调进度,在年底建成12万辆产能;车型研发要加快问题整改,快速实现由研发向制造平移,确保年底量产具备条件。同时要做好营销策划、网络建设、人员凝聚、流程构建、供应商管理以及后续商品计划安排,尽快建立与正常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运营管理体系,缩短建设周期。 
   
  (四)继续加强和改善集团管理 
   
  要继续强化集团的管控功能,进一步发挥集团在战略规划、运营信息、环境培育、资源协调、风险防范、自主创新、企业文化、公共关系以及发挥党组织作用等方面的功能。 
   
  加强业绩管理,完善业绩考评体系。针对当前考核机制存在的局限,要从长远发展出发,进一步完善KPI考评机制,优化指标体系,强化各级经营团队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 
   
  加强财务管理,提升预算的执行力。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适应公司国际化发展需要。要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坚持预算结果考核的刚性原则,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效果。 
   
  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运营管理上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公司运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要全力推进财务系统上线,继续健全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项目功能,确保各模块按时上线运行。同时要加快研发BOM系统建设,提高研发数据积累、共享的速度。 
    
  重视风险控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围绕经营活动,建立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企业安全发展的“防火墙”。2008年,要突出决策、投资、财务、采购、合同管理等几条主线,建立起集团风险管控的基本架构,形成风险的识别、度量、评估、报告、控制机制。 
    
  (五)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事业结构 
    
  推进集团所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要对未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下属企业,建立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已实行公司制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条件成熟的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实现产权多元化、管理透明化。 
    
  积极推进集团所属企业的调整优化。研究集团内部的业务调整、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方案。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困难企业退出和存续企业改革重组的途径和方式。 
加快社会职能移交和辅业改制。进一步落实汽院移交的收尾工作,研究部分业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或融入行业发展的可行性。继续推进辅业产权多元化,加大投资引入力度,扩大改制范围。 
    
  (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既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公司今后发展中必须长期贯彻的工作方针。2008年,公司节能减排要以2005年为基准,实现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2%;COD排放量减少6%;SO2排放量减少6%。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文化的宣传,倡导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增强全员节能减排意识,在公司范围内形成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的文化氛围。要加强节能减排的统计、评价等基础性工作,为节能减排的考评提供详实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要加强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制定节能减排事业计划,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和考核监督机制,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技术改造,实现各项节能减排指标的大幅下降。 
     
  安全生产要实现“五个杜绝”,即杜绝较大伤亡事故,杜绝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重大爆炸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杜绝危险化学品重大泄漏事故,杜绝重大职业中毒事故。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经常性地开展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检查考核,完善安全事故及灾害救援体系。 
    
  (七)继续抓紧抓好干部和员工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高管队伍管理,按照职业化、国际化、忠诚东风的要求,引导高管队伍树立良好的作风与形象,使各级高管人员成为带领广大员工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创造佳绩的坚强核心。要继续做好高管人员和高潜质人员的研修轮训和双向挂职交流,强化选拔任用机制,推广竞聘上岗机制,实现高管人员的管理、培养、选拔三位一体。 
     
  二是要推进人才战略,创造有利于员工成才的良好环境。要按照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推进人才群体构建工作,使各级各类人才储备能满足公司发展需要。2008年要完成公司级人才群体的选拔到位,推动板块级、工厂级人才储备工作,启动相应的培养、激励计划。要继续实施研发人才集聚计划,加强与中介机构、科研院所和重点院校的联系,拓展人才吸纳渠道,加大对社会成品人才、海外高端人才、优秀毕业生的引进力度,力争到2010年形成集团7000人的研发人才队伍。 

  三是要抓好员工的技能培养,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强化各类专业技能训练,引导职工岗位成才。要健全三级培训网络体系,提高培训经费保障力度,推广名师带徒经验,组织开展好工种技能竞赛活动,多方面为员工创造受教育、受培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