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中国汽车产能过剩见仁见智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6-05-18
  近几个月来,国家发改委频频发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信号,这开始令汽车企业感到不安。国家发改委再次将汽车业卷入“过热产业”的 “黑名单”边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业产能已达800万辆,超过需求200万辆,在建产能220万辆,而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则将达到 1000万辆。这使得汽车“产能过剩论”在年内再次兴起,但从政府到专家、从企业到国际机构,对于汽车的产能过剩却是见仁见智。 

  国家发改委:产能过剩 

  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117家整车厂,但年产量不足1万辆的还有90多家,根本无法达到规模效益。今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累计产量虽然同比增长了9.18%,达到461.89辆,但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却下降了36.7%,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增长了86.2%,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去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价格战愈演愈烈、全行业利润大幅下降,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据悉,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力度调控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针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 

  商务部:家用轿车供过于求价格预计会跌 

  近日,商务部对外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调查分析结果显示,600种主要消费品中,家用轿车等产品由于供过于求,价格预计会下跌。商务部新闻办人士还透露,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投资,汽车产能高速增长,轿车新上项目2006年集中投产,国内汽车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突出。成品油价格高位运行,上涨压力较大,再加上新《交通安全法》出台后,机动车事故赔偿责任加大,使得轿车使用成本明显增加,抑制了消费热情。相反,低消耗、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需求比较明显,预计汽车价格将继续平稳下跌。 

  汽车行业专家认为:汽车产能5年以后也未必过剩。在采访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汽车产能过剩说的是几年以后的事,并非现在,现在没有形成的产能不能算。通常,汽车产业的产能鉴定周期是5 年,而以目前私人汽车的发展速度而言,汽车产能5年以后也未必过剩。相反,在2005年销量前10位的企业中,除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存在着暂时的产能过剩外,其他企业都存在着生产紧张的状况。对于将汽车业推上“过热产业”的“ 铁证”———200万辆的产销差,贾新光认为这个数据是正常的,所有企业的产能设计理应有一定的富裕,有一个发展的余地。 

  厂商反应:产能不足产品供不应求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曾向记者表示,由于产能的紧张,奇瑞的老产品在近两个月以来,每个月欠下1000 多台的订单无法满足市场。目前奇瑞的产能在20万辆左右,而2005年奇瑞的销量就达到了18.9万辆;广州本田把2006年的产销目标定为26万辆,仅比去年增加了3万辆,广州本田总经理峰川尚的解释是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的规划,而24万辆的现有产能约束也无法让他制定更高的目标;北京现代的产销今年估计只能增加7万辆,增长30%,“国家发改委不批新的项目,现在产能最多只有 30万辆。” 

  其实,让汽车厂家感到无奈的是,产能规划超过实际产量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汽车生产投资周期一般是5年,不可能一年长一茬。设备都是成组的,一条线一开始就定好产能了,开始定的产能是多大就是多大,不是想怎么调就怎么调。”一汽车厂家人士说。同时,在汽车厂家看来,汽车产业实际产能应该过剩,因为根据经济学的说法,相对过剩可造成竞争,不足会造成垄断。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也认为,当前我国汽车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过剩,同时也存在局部的产能不足,是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同时并存。 

  国际机构:中国汽车业正在回归正常 

  惠誉国际评级近日宣布,预计飞速增长的中国汽车业将在2006年及此后一段时间回归到一个更为正常的健康增长水平,行业整合预计将加速。惠誉指出,大量投资已经引发产能过剩方面的忧虑,导致汽车定价压力增大。一方面供应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又不断上涨,双重压力令汽车厂商的利润率不断下滑。大型外资企业的扩张策略可能进 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局面,并可能导致该行业的两极分化。惠誉还指出,由于中国本土汽车生产商缺乏核心研发能力,所以该行业仍将依赖于外国技术输入。不过,惠誉仍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前景良好,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劲,购买力增强且人均汽车拥有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