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本土零部件企业正面临“边缘化”危险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6-08-18
  “现在外资零部件企业太多了,我们在技术上并不占优势,市场竞争的压力的确非常大。”日前,一家中资零部件企业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外资企业把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挤到了‘悬崖’边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外资的逐步进入与投资力度的加大,中资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 

  中资零部件企业有 “边缘化”倾向 

  近些年来,外商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独资、控股的企业逐年增多。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新成立的外资零部件企业为30家;2004年新成立的外资零部件企业为28家;2005年新成立的外资零部件企业为90余家,是2004年的3.2倍,协议投资额达近40亿美元。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迅速占领了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市场份额,成为直接为主机厂配套的一级供应商。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零部件市场已经占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外资甚至占了90%以上。“从缺乏高科技技术含量的产品和较强管理能力的一级供应商来看,中资零部件企业‘边缘化’的倾向的确存在。”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陈文凯先生对记者说,“如果中资零部件企业不能在OEM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则不能进入主流市场。” 

    “边缘化”倾向从何而来 

  除了对发动机行业的合资有一定限制外,中国现有的汽车产业政策对外商投资零部件产业几乎没有限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外来投资者。 

  有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德尔福、博世、伟世通、伊顿等国外零部件厂商均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外资已经在中国零部件市场尤其是轿车零部件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外资企业担当了不折不扣的市场主角。 

  另一方面,欧美、日韩的零部件公司随整车企业相继进入中国,极力维持原配套体系,使中资零部件生产企业难以进入整车配套市场。外方严格控制技术外溢,使中资零部件企业在技术、投资、市场上的竞争趋于被动。某中资零部件企业总经理说:“不是我们不想打入OEM市场,而是整车厂根本不理我们,我们连竞争的机会都很难得到。” 

    “中国零部件企业自身的一些弊病也不能小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专家陈炳炎说,“中国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产品的质量也不过硬。为了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争得一小块市场,压低价格也就成为中国一些零部件企业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之而来的危害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人工成本的增长,支撑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资源优势正在丧失,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制造业将从过去对资源的依赖转变为对技术的依赖,推进产业升级乃是大势所趋。 

  陈炳炎说,如果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牢牢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中资企业“边缘化”,那么,自主品牌的汽车就是一个“空架子”。中资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法占有市场份额,投资回报率也就很低。 

  陈文凯说,汽车零部件采购链上的关联交易很多,必须要有一个“链主”来管理。如果中资零部件企业不能成为一级供应商,纯粹靠低价竞争,在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中,就很容易失败,因为其在劳动力、产品价格等方面同样占有一定优势。 

  无需过分担忧而要积极应对 

  谈到中资零部件企业“边缘化”的倾向,沈宁吾表示,没有必要对此过分担忧;全面提升竞争力,是中资零部件企业的根本出路。 

  中资零部件企业是开拓国际市场,还是开拓国内市场?是要成为一级供应商,还是成为二级、三级、四级供应商?是进入OEM市场,还是进入售后服务市场?是实行独立自主经营,还是和大集团进行资产重组? 

  沈宁吾指出,中资零部件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准定位。 

  专家告诉记者,如今政府在战略上鼓励自主创新,已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不违背WTO贸易规则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一定优惠政策,也是中资零部件企业的呼声。 

  陈文凯补充道,在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规模效益型产品上,中资零部件企业还是占有相当规模的,从分工上说,售后市场的潜力还很大。因此,中资零部件企业要想争得市场份额,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依靠自身优势继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