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潍柴动力之创新动力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8-07-08
  7月1日,在中国内燃机产业走过百年的日子里,潍柴动力蓝擎国III发动机第20000台上市,宣告了国产大排放、大功率发动机时代的到来。  
  发动机制动,刹车功率提升55%%;1900转动力总成,百公里油耗低至20.8升;高压共轨技术,欧V排放……用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的话说:“‘蓝擎国Ⅴ’这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油耗、排放、可靠性技术指标都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  

  潍柴每年的科研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5%%。仅2007年新产品就达300多个,专利100多项。由此可见,潍柴并不缺乏新产品。那么,潍柴持续创新的动力何在?  

  “70后”、“80后”:蓝擎主力  

  潍柴动力工业园一号工程总装车间。一条条代表国际水平的加工生产线,正安装着型号完全不同的动力系统。指着一部正在搬运发动机的全自动AGV小车,杜鹏一脸自豪:“一部AGV小车就是一辆奔驰的价”。  

  这名82年出生的机械专业毕业生,伴随着总装车间的建立而成长。“当奥地利专家来到车间指导工作时,我一直跟在后面学习。”凭着良好的领悟力,杜鹏对技术渐入佳境,如今已是车间团委书记。  

  比“80后”稍早,“70后”早已成长为潍柴动力研发的主力。作为在潍柴欧洲研发中心与国际顶尖科研人员合作过的数十名设计骨干之一,郭圣刚这位负责“T”项目的技术工程师年仅31岁,却已经创造了两年完成从设计到样机的记录。  

  目前在潍柴,年轻人已经担起了关键技术和营销部门的大梁。潍柴“蓝擎”系列产品的参与者中,年轻人占到70%%。  

  创造一个干事业的平台,施行有效激励机制是潍柴的成功之道。早在1999年,潍柴就提出了“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2004年后,企业进一步实行了研发项目招标负责制,出台《关于激励人才的十项规定》;近几年,企业每年拨款3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每年斥资1000多万元,输送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观考察,进行学习深造;给予企业人才特殊岗位补贴和职务补贴。  

  市场、技术:协同效应  

  每次例会,潍柴动力的营销部门都要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用户反馈信息列举出产品的不足,要求技术部门拿出方案,限期整改———在潍柴内部,技术部门的考核结果营销部门说了算,营销部门的考核市场说了算。营销部门不提问题不行,技术部门不解决问题也不行。  

  于是,潍柴便有这样独特的现象:在营销人员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很少,“内燃机”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市场一线人员更要求有在柴油机装配试车生产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这种独特的无障碍沟通机制,潍柴人称之为“协同效应”。今年头5个月,潍柴发动机总销量同比增长约45%%。“协同效应”功不可没。  

  合纵、连横:链合创新  

  作为世界三大内燃机研发中心之一,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奥地利AVL公司建立的欧洲研发中心代表着世界之最。潍柴常年有20多人在这家研发中心工作。  

  “潍柴动力发动机+单厂产量世界第一的法士特变速箱+国内重型车桥第一品牌汉德车桥”的完整动力总成,是潍柴联合集团内部优势企业创新的成果。这项历时6个月,耗资2000余万元完成的“动力总成”设计,使车辆研发周期缩短为原来的1/5。  

  6月28日,潍柴与我国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福田汽车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此前,潍柴已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国博世公司全面携手,合作抢占欧Ⅲ乃至更高标准的发动机市场。同时,“潍柴动力产品研发共同体”宣告成立,业内32家有实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加盟,形成以潍柴动力为主体,各零部件供应商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强大柴油机零部件制造体系的新创新模式:“链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