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透视零部件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6-02-10
  业界报告 

  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经营效益的下滑,导致了其配套企业德尔福几近破产;韩国零部件企业摩比斯在中国步步为营,直接推动了现代·起亚汽车在我国高歌猛进。  

  2005年,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国内零部件老大———万向集团入主长春君子兰,策略地进入了一汽集团的配套方阵;身为老二的潍柴动力不甘示弱,成功控股了“湘火炬”,间接掌控陕重汽;零部件跨国巨头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日本电装等抓紧在中国排兵布阵;由于原材料涨价、整车企业削减成本,零部件产业甜蜜的滋润岁月已经难再……  

  2006年,专家们预测我国汽车工业仍将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速持续发展,零部件产业将呈现出“需求扩大、政策利好、上下游博弈、跨国竞争、产业集群”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格局。  

  契机:政策利好  

  今年3月份,经国务院批复、6部委联合颁布的小排量车“解限”令将全面推行。对于国内的小排量车生产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利好消息。  

  小排量车“解限”,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可以预见,这些利好政策在为整车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作为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小排量车“解限”,国内零部件企业是最终受益者。  

  有专家分析,小排量汽车产销量的提高,意味着零部件企业将为整车厂家提供更多的产品。小排量车利润率较低,生产企业必须在成本控制上进行更多考量。在这方面,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无疑占有很大的优势。  

  记者日前从北汽福田长沙汽车厂了解到,省内零部件企业在其供应商中已占有50%的比例。该厂党委副书记孔朝阳介绍,取消“限小”后,有望达到70%以上。  

  随着产量提升,零部件企业的规模效益将逐渐显现,竞争力也将不断得以增强,为纳入全球采购作了技术、资金的铺垫。  

  如我省零部件企业中就有易通汽配科技、博云刹车材料、湘火炬火花塞、长丰塑料制品、湖南机油泵等8家企业,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全球采购的视野。  

  有专家指出,去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也将为我国零部件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挑战:三道“紧箍咒” 

  2006年,国内零部件产业既沐浴着阳光,也无法避开风雨。“上游涨价,下游压价,跨国公司同台竞争”是令不少零部件企业头痛的“三道紧箍咒”。  

  2006年刚开局,国际汽车制造商及零部件供应商,眼看着钢材、生铁等原材料价格不断飙升,已如芒在背。  

  “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风暴,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此迅猛,让我们始料不及。”克莱斯勒集团采购部副部长PeterRosenfeld日前在北美车展上表示。  

  有数据表明,此次国际钢铁平均涨幅达20%-30%。作为钢材、生铁的消耗大户,零部件企业必然深受影响。有专家分析,国际汽车制造商及零部件供应商巨大的成本压力,势必殃及国内零部件企业。  

  上游原材料涨价,零部件企业或可通过成本控制手段来解决。然而,面对下游主机、整车厂的压价,国内零部件企业简直欲哭无泪。  

  “车价天天降,新车月月出”,这已成国内车市的常态。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降价成了整车企业竞争中屡试不爽的利器。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日前透露,2005年汽车行业利润为2004年的60%,利润率下降近一半。为了确保自己的利润空间,主机、整车厂只得痛下杀手,对上游的零部件企业进行压价。  

  国内汽车市场日趋饱和,汽车制造商难以将钢材等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制造成本上升因素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上涨的这部分成本,绝大多数将由零部件企业承担。  

  据了解,我国汽车车桥领军企业———湖南汽车车桥厂尽管拥有领先的质量与一流的开发能力,面对主机、整车厂压价的现实也无可奈何。  

  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外患尤大于内忧。追随着全球9+2汽车生产巨头的脚步声,跨国汽车零部件大鳄纷纷拥入我国安寨扎营。据统计,目前外资已占据着我国零部件六成以上市场份额。  

  去年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的德尔福,其在中国的业务却气势如虹。据悉,其现已拥有15家企业、1个技术中心和1个培训中心,投资总额已超过5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场上实力最强的零部件集团。  

  截至2005年,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已超过70%在中国开展业务。在我国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接近1200家。  

  面对“列强入侵”,缺乏技术优势的国内零部件企业,拿着“劳动力低成本”这一“挡箭牌”也只能节节败退,根本无力抗衡国际零部件“列强”的“入侵”。在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强势“攻击”下,国内零部件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突围:依托产业集群  

  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宋建民认为,国内零部件产业要进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只有走产业集群之路,建立内部挖潜机制,突出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集群化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将有效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内部优胜劣汰效应,资源共享效应。  

  以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地区,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已显山露水。从产值来看,浙江省的整车在全国排在第10位以后,然而其汽车零部件却稳居国内亚军,占浙江全省汽车工业产值的60%-70%。  

  应该说,我省已经意识到产业集群对推动汽车产业长足发展的巨大作用。即将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已规划建设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州长丰汽车工业园、湘潭九华工业园3大汽车产业集群。  

  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李建新表示,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需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内,各方要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并在发展方向上达成共识,才能经受市场和环境变化的考验。  

  其次,各方应当求同存异,寻求并维持共同的利益基础,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否则,即使形成了产业集群,也很难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化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管理方式带来的冲突。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跨国零部件巨头的攻城略地,降低成本节约挖潜、突出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将是国内零部件产业实现突围的致胜法宝。  

  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国内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品牌先天不足。然而,在服务上,国内零部件企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推出更快的响应速度、更细致的服务;在产品方面,我们无法在全线产品上和跨国公司竞争,但可以专注于某个特定市场、特定人群,在细分市场做得更好;就技术而言,我们无法在高精尖上与跨国公司竞争,在某些技术应用诀窍上是可以一争高低,形成国内零部件企业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