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汽配人

上海车展人气火爆 中国汽车文化悄然成形

作者: 汽配人网 发表于: 2005-08-17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高路5月2日报道:刚刚落幕的上海车展,留给人们的记忆,不仅仅是40万观众的人流大潮,不仅仅是各式概念车的前卫姿态,也不仅仅是一部部尊驾名车激起惊叫的“报价”,还有一股汽车文化的中国气息,在车展内外不经意地散发。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对车展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香车美女”的层面。为期7天的上海车展,记者在现场不时看到这样一道道景观:一群群女青年挤到车模身边,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念;有的观众拿着DV,摄录新车的里里外外;而有的专业车迷,则在展车前频频“折腰”,细细打量车的底盘甚至轮胎。

  车展引动的兴奋,并不仅仅在现场。一位从无锡赶到上海看车展的女士,开着一辆新的红色高尔夫轿车。她说,虽然自己对汽车性价比之类的“技术分析”不在行,但车展上透出的汽车文化,“深深吸引着我”。

  在上海车展会场外的龙阳路上,一辆浅绿色的POLO疾驰而过,车的后窗上贴着一幅印着虎头的图像,下边赫然写着一行字——“老虎屁股摸不得”。这只“老虎”并不孤单,在国内许多城市,不时可见各式车贴在路上跃动,亦庄亦谐,盎然成趣。去年,中国第一场车贴设计比赛在上海举办。几十名攻读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共同挥毫,两个多小时里,猴年贴纸、甲骨文汉字、缝合上一堆水果的拉链等,一幅幅作品跃然而出,新奇夺目。中央美术学院的余海燕在车背贴上一个神色肃穆的“上帝”黑影,下边附着一句英文,大意是“想见他就来吻我”。

  汽车杂志火过文学期刊,是汽车文化的又一特征。走近上海十字路口大大小小的报亭,各类汽车杂志声势浩大,俨然成了大众读物中的一类新宠:《汽车杂志》、《汽车之友》、《车迷》、《车王》、《车世纪》、《汽车导报》、《中国汽车画报》、《汽车商情周刊》……涵盖了从汽车技术到艺术设计、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位大学生正挑选着新上市的汽车杂志,复旦大学的小马对记者说:“尽管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车,但‘车’绝不仅仅是一辆车那么简单,在我们车迷的眼里,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个文化符号。”

  车牌号码,也异化成为汽车文化的另一种符号。4月24日,上海车展期间,上海33辆公务车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成交总额达366.4万元,平均每辆约为11.1万元。其中,一辆车牌号为“沪D-R2828”的别克轿车,以22.4万元落槌,成为拍卖会的“状元秀”。此次拍卖的33辆公务车中,有不少车的车牌尾号都由一些人心目中的“吉祥数字”组成,例如“5858”、“6036”、“4688”、“8788”等等,这些车颇受买家的追捧。其中一辆车牌号为“沪A-G8788”的奥迪100型轿车,从6.4万元被拍到了11.4万元。另外两辆车况基本类似的奥迪100型轿车,其中一辆车牌号为“沪A-D4688”,另一辆为“沪A-A6217”,前者的落槌价较后者高出4.6万元。对此,一些专家评析说,车牌号码的“吉祥元素”转化为“交易价格”,这是中国汽车文化尚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广播界“交通台”的兴旺,则凸显出汽车文化的日趋成熟。在上海等国内一些城市,随着私家车的涌现,各地的交通台应运而生,借助道路拥堵的状况使收听率节节攀升。在北京,因为堵车,交通台推出了王牌节目“一路畅通”,一下子击败了北京音乐台,顿时成为开车族的首选媒体。“受众的专业化使它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北京大学经济传媒系教授徐泓说。交通台以现场直播的模式,为那些每天行驶在道路上的百万人,构建起一个封闭在小车空间里私密的“场”。这个汽车文化的“场”,不知疲倦地对每天坐在小车里面遭受堵车之苦的人群,进行“心理按摩”。

  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在中国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又一种社会圈子正在悄悄形成。许多有车族,以车的不同品牌而自动类聚,组成一个以车为文化符号的城市生活社交圈——“车友会”。每个车友会都设有网站,会员除了在网上结识之外,还经常组织一些长途“自驾游”活动。两年前就开始热衷于参加车友会活动的别克车友“果子”说,买一种车就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他认为,在购买同一品牌车的车友之间,往往有相似的职业背景、经济状况、业余爱好,或许还存在着一种类似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在中国,这种以车而引发的车友社交圈,其纽带作用正越来越明显。在上海车展开幕之前,国内许多“车友会”,早就在各自的网站上,发布了一起驾车去上海看车展的“发烧帖”。

  汽车产业资深专家吴应秋说,汽车从奢侈品成为日用品,从权力、财富符号变为普通工具,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998年,中国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私车消费的加速期开始,并在2002年进入高潮。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这四座城市,人们的生活半径已经渐渐扩大,已经表现出了汽车社会的特征。

  在中国,汽车在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不断增多,这四个轮子的工业产物,正势不可挡地进入到城市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按照国际标准,每百户家庭拥有20辆汽车的城市,就可以宣告进入“汽车社会”。而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达到这一指标,成为汽车文化悄然成形的客观基础。(完)记者高路)刚刚落幕的上海车展,留给人们的记忆,不仅仅是40万观众的人流大潮,不仅仅是各式概念车的前卫姿态,也不仅仅是一部部尊驾名车激起惊叫的“报价”,还有一股汽车文化的中国气息,在车展内外不经意地散发。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对车展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香车美女”的层面。为期7天的上海车展,记者在现场不时看到这样一道道景观:一群群女青年挤到车模身边,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念;有的观众拿着DV,摄录新车的里里外外;而有的专业车迷,则在展车前频频“折腰”,细细打量车的底盘甚至轮胎。

  车展引动的兴奋,并不仅仅在现场。一位从无锡赶到上海看车展的女士,开着一辆新的红色高尔夫轿车。她说,虽然自己对汽车性价比之类的“技术分析”不在行,但车展上透出的汽车文化,“深深吸引着我”。

  在上海车展会场外的龙阳路上,一辆浅绿色的POLO疾驰而过,车的后窗上贴着一幅印着虎头的图像,下边赫然写着一行字——“老虎屁股摸不得”。这只“老虎”并不孤单,在国内许多城市,不时可见各式车贴在路上跃动,亦庄亦谐,盎然成趣。去年,中国第一场车贴设计比赛在上海举办。几十名攻读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共同挥毫,两个多小时里,猴年贴纸、甲骨文汉字、缝合上一堆水果的拉链等,一幅幅作品跃然而出,新奇夺目。中央美术学院的余海燕在车背贴上一个神色肃穆的“上帝”黑影,下边附着一句英文,大意是“想见他就来吻我”。

  汽车杂志火过文学期刊,是汽车文化的又一特征。走近上海十字路口大大小小的报亭,各类汽车杂志声势浩大,俨然成了大众读物中的一类新宠:《汽车杂志》、《汽车之友》、《车迷》、《车王》、《车世纪》、《汽车导报》、《中国汽车画报》、《汽车商情周刊》……涵盖了从汽车技术到艺术设计、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位大学生正挑选着新上市的汽车杂志,复旦大学的小马对记者说:“尽管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车,但‘车’绝不仅仅是一辆车那么简单,在我们车迷的眼里,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个文化符号。”

  车牌号码,也异化成为汽车文化的另一种符号。4月24日,上海车展期间,上海33辆公务车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成交总额达366.4万元,平均每辆约为11.1万元。其中,一辆车牌号为“沪D-R2828”的别克轿车,以22.4万元落槌,成为拍卖会的“状元秀”。此次拍卖的33辆公务车中,有不少车的车牌尾号都由一些人心目中的“吉祥数字”组成,例如“5858”、“6036”、“4688”、“8788”等等,这些车颇受买家的追捧。其中一辆车牌号为“沪A-G8788”的奥迪100型轿车,从6.4万元被拍到了11.4万元。另外两辆车况基本类似的奥迪100型轿车,其中一辆车牌号为“沪A-D4688”,另一辆为“沪A-A6217”,前者的落槌价较后者高出4.6万元。对此,一些专家评析说,车牌号码的“吉祥元素”转化为“交易价格”,这是中国汽车文化尚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广播界“交通台”的兴旺,则凸显出汽车文化的日趋成熟。在上海等国内一些城市,随着私家车的涌现,各地的交通台应运而生,借助道路拥堵的状况使收听率节节攀升。在北京,因为堵车,交通台推出了王牌节目“一路畅通”,一下子击败了北京音乐台,顿时成为开车族的首选媒体。“受众的专业化使它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北京大学经济传媒系教授徐泓说。交通台以现场直播的模式,为那些每天行驶在道路上的百万人,构建起一个封闭在小车空间里私密的“场”。这个汽车文化的“场”,不知疲倦地对每天坐在小车里面遭受堵车之苦的人群,进行“心理按摩”。

  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在中国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又一种社会圈子正在悄悄形成。许多有车族,以车的不同品牌而自动类聚,组成一个以车为文化符号的城市生活社交圈——“车友会”。每个车友会都设有网站,会员除了在网上结识之外,还经常组织一些长途“自驾游”活动。两年前就开始热衷于参加车友会活动的别克车友“果子”说,买一种车就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他认为,在购买同一品牌车的车友之间,往往有相似的职业背景、经济状况、业余爱好,或许还存在着一种类似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在中国,这种以车而引发的车友社交圈,其纽带作用正越来越明显。在上海车展开幕之前,国内许多“车友会”,早就在各自的网站上,发布了一起驾车去上海看车展的“发烧帖”。

  汽车产业资深专家吴应秋说,汽车从奢侈品成为日用品,从权力、财富符号变为普通工具,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998年,中国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私车消费的加速期开始,并在2002年进入高潮。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这四座城市,人们的生活半径已经渐渐扩大,已经表现出了汽车社会的特征。

  在中国,汽车在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不断增多,这四个轮子的工业产物,正势不可挡地进入到城市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按照国际标准,每百户家庭拥有20辆汽车的城市,就可以宣告进入“汽车社会”。而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达到这一指标,成为汽车文化悄然成形的客观基础。